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拜读王家大院
发布时间: 2017-01-24 09:48:48    来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灵石人来说,至今不敢说自己读懂了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开放迄今二十年来,赢得了“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等诸多美誉,对于王家大院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在一次次走进这座声名鹊起的家乡老宅,我突然相信,它就是上天赐予灵石这块宝地的一卷奇书,如同天降瑞石一样,灵石人尽得上天的垂青。

从老宅的第一块砖石算起,这部奇书应该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三百余年的岁月流转,足以改朝换代,足以沧海桑田。然而,这部厚重的书静卧在时光里,任尔翻阅,任尔解读,一尘不染,隐于乡间。

这该是一部不浮不夸的历史典籍吧。有人说:小说是真实的,历史是虚假的。这其中自有一番道理。而王家大院却真实的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个家族的悲悲喜喜,一个国家的起起落落。这座建于康乾盛世的豪华宅院,印证了王家的辉煌、晋商的辉煌、大清的辉煌。三百年之后,人去屋空,曲终人散。“富不过三代”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当王家最具代表人物王梦鹏的孝义坊被其后人以两千吊铜钱卖掉后,王家的富贵早已化作浮云一去不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就是这样,不言不语,却教给我们很多东西。

这该是一部国学浓郁的文化典籍吧。走进一扇门,又是一扇门,走进一个院,又是一个院。国学文化的光辉闪烁在王家的角角落落,让我们明辨善恶,知晓是非。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一个个雕刻作品上,作为“齐家”精要,让子孙时刻铭记。

且看:老宅里有一个“为善最乐”匾,每到这里,我都要驻足观望。世人为何对“最乐”有多种不同解答,而这里却阐明是“为善”。人心向善,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王家的家训别有韵味: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这些儒学精华内涵博大,发人深思,将王家人所要遵循的“道义”表达得淋漓致尽。

视履堡敦厚宅有联云:“纬武经文勋业偕绵峰而永峙,敦诗说理儒行并汾水以长清”。总之,王家大院以其独有的王者风范屹立于华夏大地,雄踞于历史长河,并非是偶然的。透过一座座叹为观止的深宅老院,我触到了王家大院的百年之魂。

这该是一部洋洋大观的艺术典籍吧。老宅作为北方民居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实现了居住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老宅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可谓是巧夺天工,精妙绝伦。难怪有诗曰: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正是它们与整体建筑的天作之合,才使王家大院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使建筑的官气、文气更多于商气,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掩卷沉思,不禁自问,王家何以会数百年兴盛?何以一朝衰落?我觉得王家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教育。只有重教育,才能出人才;只有出人才,才能成大业。王家的教育方式多样,无处不在。楹联匾额中的国学精髓,“三雕”中的人文启示,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处处体现忠孝信义的做人理念;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国学教育的文化传承。细细品味,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何等的相似。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王家的三个人。一位是静升王氏的开山鼻祖王实,以“实”持家,以“实”兴家,以“实”留名。仅靠卖豆腐就夯实了王家的百年根基。另一位是王谦受,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捐二十四匹好马,为国立下赫赫功勋,也为王家创出一条兴盛之路。还有一位就是王梦鹏,其“孝、义、书”集于一身,一生行义举,为善事,研书法,不求闻达于诸侯,只留美名于乡野。如今,他兴建的王公桥还在行人,这或许就是对王公最好的纪念,斯人杳杳,小桥依依。

王氏家族正是有了这样的榜样,才使得王家经久不衰,名士辈出。一个建筑的“王”字和自身的王字天人合一,相得益彰,成就了王家。让王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独领风骚,笑傲天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最终,历史还是和王家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曾几何时,王家由大喜走向了大悲,由山巅坠入了深谷。

走访中,这个问题一直萦绕我心,耿耿于怀。有人说,后人不肖,葬送祖业。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王家败落于清末民初,试想,当时外强侵入,内乱纷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之不存,家之焉附?王氏家族在国家强盛之时崛起,在国家衰弱之时败落,这是历史的必然,没有谁能够改写。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如今,再不见王家的银车归来,再不闻王家的驼铃远去。但我相信,王家的魂留在了这里,晋商的魂留在了这里,民族的魂留在了这里。

再次回首那座撼人心魄的老宅,吾心依然,吾情依然。我还要拜读,一次,两次……王俊才 

 

 

【责任编辑:周伟】

0.2394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