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可从生涯发展理论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着重阐述生涯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优化路径,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生涯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生涯发展理论是唐纳德·E·舒伯(Donald E.Super)提出的重在对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的纵向职业指导理论。该理论聚焦于个体一生中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与调整,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为更好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生涯发展视角探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极为必要。
一、生涯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课程应能够覆盖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课程体系应从学生入学伊始便开始介入,贯穿其大学阶段乃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层次、分模块地设计课程内容。
在低年级阶段,课程重点应放在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的普及上,帮助学生建立对创新创业的初步认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例如,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导论”课程,介绍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经典案例等,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宏观的了解。同时,结合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可能的选择纳入规划之中。
进入中高年级阶段,课程应逐步深入,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开设如“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项目策划”等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科技与创业”“文化创意与创业”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
在研究生阶段,课程则应更注重前沿理论的探讨和高端实践的指导。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设如“前沿科技与创业机遇”“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管理”等课程,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深度的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竞赛,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也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实验室、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资源支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涯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在生涯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这种融合并非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深度融合,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又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市场意识的培养,而思政教育则注重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教育。两者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例如,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激发学生运用创新创业思维探索解决方案的热情。
在课程设计上,这种融合可以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来实现。一方面,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增加思政教育模块,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另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引入创新创业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了解创新创业的前沿动态和实际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应结合生涯发展理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方法和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从目标维度来看,高校可构建职业胜任力模型:第一,能力图谱整合。专业维度,夯实学科核心知识(如计算机专业算法能力);创新维度,培养设计思维、机会识别等能力;创业维度,强化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等素养。第二,职业发展阶梯设计。构建“专业精进→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三阶成长路径,每个阶段设置能力认证标准[1]。
从内容维度来看,要推进课程体系深度耦合:第一,模块化课程嵌入。在专业课程中植入创新工具包,如机械工程专业增设“产品快速原型开发”模块;开发学科交叉创新项目,如生物+AI的精准医疗项目。第二,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将企业真实问题转化为课程设计课题,实施“课程论文→专利申报→商业计划”递进式成果转化机制。
从方法维度来看,要落实教学范式创新:第一,问题导向学习(PBL)升级。采用“行业痛点诊断→技术方案设计→商业模式验证”教学流程。第二,数字技术赋能。运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场景,如会计专业模拟区块链审计场景;开发AI创新教练系统,提供个性化能力提升方案。
三、生涯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高校需要打造一支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熟悉创新创业教育的复合型教师队伍。这可以通过对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来实现,同时也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真实的行业案例和实践经验。这种“双师型”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二)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
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角色,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主体,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主导作用。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参与者,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高校、企业、政府应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产学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一个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徐前芳 戴子峰 赵俊杰 程圣洲 邓文恺 傅均翔 刘响东 吕明轩)
参考文献:
[1]朱雅芸.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J].科技视界,2021,(13):158-159.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