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
发布时间: 2025-04-15 10:41:05    来源:山西市场网

前言

集结成册,出书印刷,总是要有前言的,有人还找官员写、名人写,也有自己写的,我们便选择后者。其实,我们想说的话,真情之表达,全在后边文章的字里行间。但作为前言,又不得不说上几句。说什么好呢?苦思冥想中,便有了下文。

参与本书编著的人,先前都不认识。之所以认识,皆因“养老”。漫漫人生中,“养老”这根绳索,将大家捆绑在一起,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人,可以长寿,活到九十、一百、一百一、一百二……但不可以不老。老,如同小,是大家共同要经历的一个人生过程。  

我们到过很多养老机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养老院,看到过很多老年人生活的情景,五味杂陈啊!那种酸楚,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心底翻起一阵一阵的波澜。甚至,有时候,我们常想,人老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像小孩成长一样自然快乐?看到新生儿像豆芽一样茁壮成长,一天一个新面貌,大人们那是看着满心的欢喜。老人呢?顺着这个思路浮想联翩,甚至我们怀疑上帝或者是外星人或者是什么操作者在创造人的时候,末端出现了问题,才有了那么多疾病与痛苦,甚至是挣扎。感慨之感慨,而又无奈!唯一能做的,只是弥补。这种弥补便是为老服务。让养老变为享老,才是我们的追求!

人,都希望自己寿终正寝,安然而逝。有,但如意者不多,至少我们身边人如意者不多,或多或少都会有疾病发生,自己痛苦不说还要连累家人。我们常常思索,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问过很多老年人,他们的回答尤其是疾病缠身的老年人的回答则是:“无疾而终”。年轻时候吃的苦不叫苦,甚至回想起来都是美好的回忆,也是讲给别人美美的谈资。如何让老年人活得好,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得了病,好得快,才是我们晚辈人的使命和责任。见过一些临终的老人,似乎在那一刻才豁然开朗。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他们对财富却看得很淡,更重视的却是亲情。看着周围亲人都在身边,他们会微笑着闭上眼睛,像睡着一样安详地离开人间。如果有亲人不在身边,尤其是晚辈,他们会问长问短,嘱咐一些和睦相处等知心的话,更希望后继有人,儿孙满堂,香火延续。亲人们不管以后做得怎样,都会做出一些感人肺腑的表态,让老人家放心,走得安详从容。

事实上,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在老人身边,成为一种遗憾。“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以,平时多陪陪老人,让亲情充满温馨与关爱。中华民族孝文化源远流长,尊老敬老是一种美德,传到我们这代人更应该发扬光大。“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都如此,何况我们呢?现在,我国老龄人口之多,体量之大,更需要我们做好服务与照顾。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你对别人的服务,就是将来别人对你的服务。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付出与回报皆是对等的。

面对老龄化日趋严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发展银发经济,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新的经济浪潮扑面而来,2024年也被称作银发经济发展元年,养老产业已成为夕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把握机会,一定会大有作为。

文章中有一些学说观点和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还望批评指正。力虽微博,总希望为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尽其所能。

上述言语,是前言也非前言,却是真言。

后 记

书稿作罢,仍感意犹未尽。许多人都说,养老是个沉重的话题。怎么把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愉快,将养老变为享老。我们也是抱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开始编著此书,但不知能否起到一点点应有的作用。忐忑之余,真的还有许多想说的话要说。好在人的目光总是要向前的,我们与大家一样,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好把想说的话留给下一部图书。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愿望会如期实现。

2024年1月15日,国办发〔202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的出台,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野,也给我们编著此书带来了新的灵感。从银发经济的定义而言,它包含了老龄经济,但将老龄经济拓展到了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将老龄经济的范围前延。对比之下,国家民政部部长陆治原提出了四大转变:一是从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二是从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三是从机构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转变;四是从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质量的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转变。细细想来,我又增加了一条,即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巨大转变。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长寿时代带来的不只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转变与重塑,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为此,我和我的同行者有了一个新的使命,即为银发经济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4年6月到8月之间,我们以山西为起点,11个地市中我们走访了10个地市的众多康养基地、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及配套企业和相关人士,为书中的内容积累了很多素材。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上述机构负责人的支持。期间,我们也整理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向相关部门作了反馈。如养老机构护工年龄偏大,亟需输入专业人才及校企人才尚无有效沟通等问题。一方面,养老机构缺乏年轻人,一方面学校毕业的孩子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此,我们向山西一社会组织提议组建双方人才供需的平台。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提议已经纳入该社会组织2025年的工作计划。

在编著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山西省民政厅及各市民政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1938年,中共清(源)太(原)徐(沟)联合抗日政府在杜里坪村成立时仅下设的三个科室中,民政科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民政工作的重要性。为出版此书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民政人的辛劳与责任。为了起草一份文件,挑灯夜战者有之;为了筹建一个项目,休息日不休息者有之;为了一位老人,开着私车接送者有之。如今老龄化程度如此之快,好多人尚未做好养老的准备,却一不小心就老了。“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养老已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和肩负的责任,我们也义不容辞。

在编著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专业书籍、文献资料及新闻报道,在此对前辈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的论述与观点若有不足、不当及错讹之处或在引用的内容若有不当、侵权及错误之处,恳请业内外专家学者及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我们会知错就改,及时修正,加以完善。人的目光总是要向前的,我们会总结经验,砥砺前行。(邢爱田)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0.2600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