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AI客服:带来的是便捷还是困扰?
发布时间: 2025-04-15 10:26:05    来源:山西市场网

编者按:在数字化浪潮下,AI客服广泛应用,给商家降本增效,却给不少消费者添堵,尤其让老年群体“望屏兴叹”。沟通卡顿、答非所问,活人客服难寻,消费体验大打折扣。这不仅是技术更迭之痛,更是人文关怀缺失。本期,我们聚焦AI客服在消费领域的现状,深挖背后问题,希望唤起各界重视,在追求技术进步时,也别忘了服务的初心和温度。

期待AI客服的人性温度

图片选自网络

凌晨1时的宿舍台灯下,大学生王璐的指尖在淘宝App聊天界面快速滑动。这是她第三次输入“转人工”请求,屏幕上的AI客服依然机械地重复着:“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方案解决……”

在数字洪流席卷消费领域的今天,AI客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服务生态。从电商巨头的智能问答到通信运营商的语音交互,从外卖平台的订单追踪到在线旅游的行程规划,这些看不见的数字客服正在重塑用户与企业对话的方式,其触角已渗透至消费服务的每个毛细血管。当技术迭代以“分钟级”推进时,服务温度却在“毫秒级”流失,一场关于效率与人文的拉锯战正在上演。

电商战场:智能客服的攻防博弈

在淘宝“转人工”的拉锯战中,记者经历了从文字到语音的多维突围。输入“转人工”三次后,系统开始循环播放天猫精灵的广告;拨打9510211热线,经过“账户安全-商品咨询-物流查询”三次语音迷宫,最终在等待28分钟后接通人工。客服小张透露:“平台考核响应率,但我们每天处理400多个咨询,其中近一半是投诉AI的。”

在拼单返现页面,记者输入“人工客服”后,系统立即弹出10个常见问题选项。当选择“其他问题”并再次输入“转人工”时,系统开始播放轻音乐,显示“前面有23位用户等待”。25分钟后,人工客服回应称:“夜间是咨询高峰,建议避开20:00-22:00时段。”

京东的“京小智”展现出强大智能。在记者输入“退货运费”问题后,AI不仅准确计算出运费金额,同时主动推送了退货操作视频。但当记者坚持要求人工服务时,系统进行了三次确认:“确定要离开智能服务吗?”最终通过拨打950618热线,在语音导航中选择5次后才接通人工。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电商行业AI客服解决率已达89.3%,但人工转接平均等待时间延长至7.8分钟。这种“高效智能”与“转接迷途”的并存,折射出技术升级与服务温度的博弈。当算法在毫秒间给出标准答案时,那些需要人性化沟通的诉求却被困在层层转接的迷宫里。

通信战场:全天候服务的数字迷宫

拨打10086后,记者经历了长达45秒的语音导航:“话费查询按1,套餐办理按2……”当最终按0选择人工服务时,系统提示“人工坐席全忙”。通过“中国移动10086”微信公众号,在输入“转人工”并上传身份证照片后,才成功接入视频客服。

智慧客服数据显示,其AI服务占比已达85.2%。记者体验发现,在联通App输入“国际漫游”问题后,AI不仅提供了12个国家的资费套餐,还生成了对比图表。但要求人工服务时,系统要求选择具体业务线,经过3次转接才接通。

用户李女士向记者吐槽:“打了10000号说要改套餐,AI客服让我说‘确认修改’,结果直接生效了,想反悔都来不及。”记者实测发现,电信AI会通过声纹识别进行消费确认,但人工服务需在早晨8:30前拨打才易接通。

智慧客服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的AI服务已覆盖92%的常规咨询,但复杂问题处理满意度仅78%。当记者询问国际漫游资费时,AI精准推送了12国套餐对比图表,却在办理具体业务时要求选择“业务线-子业务线-特殊需求”的三级菜单,最终因“需求超出业务范围”而强制转人工。

生活服务战场:效率革命的人性代价

记者尝试修改已下单的外卖地址。在App输入“转人工”后,系统推荐自助修改流程。当记者坚持人工服务时,系统提示“预计等待45分钟”。最终通过拨打其客服电话,在选择“商家服务—骑手问题—其他”三次转接后,才接通人工。

其AI客服可处理83%的订单问题。记者体验发现,输入“餐品洒漏”后,AI立即发起退款流程,但无法处理“要求商家重新配送”的个性化需求。人工客服接通后表示:“夜间配送需加收服务费,这是系统自动计算的。”

在测试机票退改服务时,携程AI准确计算出手续费金额。但当记者要求“特殊情况减免”时,系统提示“需人工审核”。经过27分钟等待,人工客服表示:“AI已按规则计算,人工无法修改。”

中消协发布的《智能客服满意度报告》显示,64%的消费者曾因AI无法处理复杂问题产生焦虑,外卖和旅游领域投诉量同比增长37%。更值得关注的是,25%的银发群体完全无法使用智能客服,这部分数字鸿沟正在加剧社会服务的代际断裂。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也发现部分平台已尝试优化服务。京东将人工响应时段延长至15小时,同步推出“AI全能服务包”降低商家运营成本;中国电信通过算力调度,在降低40%AI能耗的同时提升15%人工接通率。这些探索揭示出人机协同的可能路径:AI处理标准化流程,人工专注情感沟通与复杂决策。

“在这场静悄悄的服务革命中,我所期待的不是完美无缺的智能系统,而是技术洪流中始终存在的人文灯塔。”当询问王璐对AI客服有何看法时,她这样回答:“当某日我再次遭遇退货难题时,或许会在第三次输入‘转人工’后,听到这样温暖的回应:‘正在为您转接专属客服,期间将持续跟进问题进展。’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应有的服务答案——既不是完全由AI主导的效率至上,也不是彻底回归传统的人工应答,而是在精准算法中保留人性的温度刻度,让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 本报记者 王星玮

被AI客服“包围” 消费者急需“突围”

如今,随时响起的AI来电逐渐取代人工客服。当消费者需要咨询时,AI却成“拦路虎”。耳边虽有人声,打断或询问却被置若罔闻,对方只顾自说自话。

市民余先生就深受其扰,他常接到AI客服打来的推销电话,由于担心漏接工作电话,每个都得接听,这让他不堪其扰。在社交平台上,众多网友也纷纷控诉。金融房产、物流通讯等行业,因需大规模拓客,成AI客服电话的重灾区。而当消费者主动寻求客服帮助时,AI客服也总“挡”在前面,若咨询内容不在预设范围,就只能对着机械回复干着急。

AI应用于客服领域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客服行业以智能客服软件为主导,占约80%市场份额。2022年市场规模达66.8亿元,预计2027年有望增至181.3亿元。与此同时,人工客服数量却持续下降,以金融领域为例,2021年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从业人员数量首次下跌,2022年继续大幅减少。

这一升一降背后是经济账。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业务经理陈严(化名)感慨,“AI客服?太火了,只要是家公司,都在往上扑!”

陈严介绍,公司客户较为集中在两大类产品上。一为智能在线客服,为客户搭建机器人词语库。先搭建好专业术语、闲聊库等,后期依顾客反馈继续填充知识库,让机器人回答得更精准。根据版本,每年软件维护费用从5000元到5万元不等。

另一类“主动出击”的产品,业内则称作智能外呼。为客户提供研发好的系统,经真人录音,录入一些话术。再将后台流程设置好,即可通过虚拟运营商号段,自动拨出电话对客户进行回访、通知等业务。通话过程中,系统还能捕捉关键词,为客户打上不同“标签”,区分优先级,每年维护费用仅三四千元。

相较一位真人员工的用工成本,一年“工资”仅几千几万元的AI赢面十足。不仅如此,智能客服可以24小时在线,随时响应咨询。推广营销时,更不惧被骂、不消极怠工,效率极高。央视曾在3·15晚会中披露,有企业平台开发AI骚扰系统,相较人工一天两三百的拨打电话数量,机器人一天能打5000个电话,有公司甚至一年拨打了40多亿个骚扰电话。

为减少骚扰又不漏接重要电话,不少用户用语音助手接听并转文字,当AI遇上AI,场面令人啼笑皆非。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表示,技术本身中性,骚扰电话根源是信息泄露。AI能降成本、提效率,是未来趋势,90%消费者咨询的简单问题AI都能应对。他认为,企业应用AI时要把握营销尺度,防止信息泄露与技术滥用,让智能客服真正好用,未来也会朝着更便利智能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整理)

一键转人工服务不可或缺

AI客服转人工有多难?近日,媒体记者现场直播实测22家平台App,聚焦金融、支付、电商、出行、票务和游戏等领域,发现大多数热线都由AI客服接听,且不会明确提示可转人工客服。有App转人工需等待两分三十秒以上仍不成功;有的则需要跨越六级电子菜单才能找到人工客服选项;还有App无法接通人工客服,只能通过App内部或小程序提交相关诉求。

尽管AI客服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但对于用户来说,AI客服貌似有问必答,但在很多时候都是答非所问。究其原因,AI客服预先设定的“话术”不足以满足所有用户的实际诉求,纵使礼貌有加,也难免因“听不懂人话”而令人崩溃。如果用户想转接人工客服,更非易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拨通客服电话之后,照例要接受AI客服繁琐且又机械的问询。一番无效沟通之后,用户想要寻求人工客服介入,于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找不到人工客服入口,用户不得不再次听AI客服照本宣科的讲解。即使找到人工客服入口,也并不意味着就能立刻展开沟通:先要录入个人身份验证信息,接着被要求选择问题类型,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许久之后,听筒里传来一句:“人工坐席全忙,继续等待请按1,返回上一级请按2……”凡此种种,令人不胜其扰、无力吐槽。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人性化交流”才是客服的价值所在。客服的意义在于服务客户,满足客户实际沟通的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果AI客服能满足用户需求,相信多数人都不愿意再去劳烦人工客服。然而,当用户寻求人工客服介入时,多半是遇到了AI客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隐藏的入口与繁琐的设计,实际上是将用户拒之门外。客服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当客服本身成了问题,企业的形象不免大打折扣。

从企业降本增效的角度看,AI客服代表着一种潮流和趋势。有业内人士表示,客服领域存在“二八定律”:大概有80%的用户,咨询的问题集中在20%的问题上。AI客服不仅能够解答一些常规问题,而且能够实现24小时在线。更重要的是,相比起人工客服,AI客服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听不懂人话”的AI客服,看似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实则暴露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科技应用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为壑。在完善对话模型,引导AI客服“听懂人话”的同时,企业更应该能听懂来自用户的需求。无论AI客服如何发展完善,都难免会有无法覆盖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一键转人工服务”因此不可或缺。(据人民网)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0.2492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