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到长治,来看那些精湛的古建
发布时间: 2025-03-19 14:45:51    来源:长治博物馆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其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73处,数量居山西省第二。其中:古建筑67处、古遗址2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古墓葬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长治市还是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密集地,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

1、潞安府城隍庙

位于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

规模宏大,布局奇特,是国内现存府级城隍庙中较完好的一座。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重修,成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2、观音堂

位于长治市大辛庄镇梁家庄村

 因悬塑而闻名,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现存约五百尊塑像,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他们有的雄健威武,气势逼人;有的雍容典雅,富丽华贵;有的安静慈祥,泰然自若;有的神情俊逸,仪态万千,可谓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3、潞安府衙(上党门)

位于长治市西大街北端的高岗上

  潞安府衙,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古建筑。潞安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

4、马厂崇教寺

位于长治市郊区马厂镇故驿村

  寺内遗存的金、明两座殿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两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是古代建筑美学、建筑艺术发展变迁的实物例证;是建筑史学和古代建筑科学研究的实物史料;是传统建筑科学研究的重要实例;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具有社会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

5、关村炎帝庙

位于长治市郊区老顶山镇关村

  正殿为元代遗构,其它附属建筑为清代建筑。

6、洪济院

位于武乡县东良候村。

东良洪济院正殿

洪济院千佛塔

  洪济院千佛塔,也称千佛造像碑,为北朝时期遗存。千佛塔为平面方形,座落洪济院正殿西侧,高约二米,碑身上保有顶盖,每边宽零点八米,各面浮雕坐佛一千余尊。此千佛塔形制特殊,只是风化严重,局部剥落。与洪济院古建共同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7、武乡县大云寺

位于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

  大云寺原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后为岩静寺,北宋治平元年改称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占地79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其中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为明清所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

8、会仙观

位于武乡县城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

  因南宋羽士贾志韬会仙于此而得名。此地峰峦叠嶂,涧水潺潺,林木映衬,山明水秀,风景十分优美。创建于南宋绍定二年,明正德七年重修,至明嘉靖七年(1528)竣工。

9、武乡真如寺

位于武乡县城东40公里的韩北乡土河村中。

  真如寺不仅保存了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而且还是一处革命旧居。1939年7月15日至1940年11月4日,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部、总部医院、总部卫生学校曾驻扎在武乡东部山区的土河坪村。总部卫生部、医院和卫生学校驻扎在真如寺内及附近群众家中。

10、平顺金灯寺石窟

坐落在平顺县玉峡关乡背泉村东。

  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

11、平顺天台庵

位于县城东北三十余公里的王曲村

  天台庵始建于五代时期929年(后唐天成四年),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和一通石碑。正殿是建于1米高的石台基上。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琉璃脊兽,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无繁杂装饰之感,使殿内空间显得更大,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相近,体现唐代建筑的特点。 

12、平顺龙门寺

位于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的石城乡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

俯瞰龙门寺

五代建筑西配殿

  龙门寺寺史久远,规模宏大。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寺内西配殿悬山式木构建筑中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之最”。

13、平顺佛头寺

位于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的阳高乡车当村中

佛头寺大殿

佛头寺壁画

  佛头寺,因后靠山形似佛头而得名。创建时代不详,原有两座院落,现只存一座,为一佛殿,从斗栱,梁架等特征来看,宋建筑明显。

14、平顺夏禹神祠

位于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

  为晋东南地区比较典型的山区小庙,规模较小,只一进院落:山门后有倒座戏台、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因为历代修葺,所以结构混杂,但部分木作和构架仍保留了元代的风格。

15、平顺回龙寺

位于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

  回龙寺建筑有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现仅存金代风格佛殿一座。

16、平顺北社三嵕庙

位于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

  创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建筑。

17、平顺北社大禹庙

位于北社乡北社村西北。 

 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物的北社大禹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清皆有修茸。现存一进院,中轴线上自南依次有山门(上为倒坐戏台)、献殿、大殿,两侧有夹楼、廊房、配殿、耳殿。

18、平顺北甘泉圣母庙

位于平顺县苗庄镇北甘泉村

  北甘泉圣母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一进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为夹楼、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风格,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19、平顺西青北大禹庙

位于平顺县北社乡西青北村

  西青北大禹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西青北村,距县城西2千米,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西青北大禹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68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依中轴线依次为:戏台、献亭、正殿,两侧有耳殿及厢房。大禹庙正殿为明代遗构,从梁架到隔扇,保存完整,尤其斗栱、垂柱、隔扇的木透雕,浅浮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平顺淳化寺

位于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的阳高乡阳高村中

  四翼起翘,飞檐凌空,宋式风格显著,专家测绘分析,定为金代建筑。殿左侧方丈院内竖立石幢两座。高约3米。

21、明惠大师塔

位于平顺县城东北35公里的虹梯关乡虹霓村

  明惠大师塔,全由石质雕造。总体造型仿照木构建筑,均采用柱枋椽飞等构件和破直棱窗的做法,与长子法兴寺燃灯塔一样,是研究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其造型优美,精巧华丽,形制典雅。高宽比例适度,雕刻内容丰富,细部装饰雅致,雕刻技艺纯熟,虽非巨构,但艺术价值极高,被视为唐代石塔建筑中的珍品和独特范例。

22、九天圣母庙

位于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

  看点:一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庙。二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碑中记载,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时就创建了舞楼。这说明在宋代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与宗教文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互为依存,共同发展。记载戏剧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国内极为少见。目前所知除沁县城内关帝庙宋代建起戏台的记载外,就数平顺九天圣母庙了。三是献亭作庑殿顶形制的也尚属少见,这是超规模的设计与安排。

23、平顺大云院位于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

  现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及两庑,均是清代建筑。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现出神姿仙态。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势至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画11平方米。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咸平二年(994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寺内历代碑刻甚多。

24、长子县法兴寺

位于长子县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寺中有三绝,第一是唐代舍利塔。第二是唐代的燃灯塔。第三是圆觉殿。

24、长子县崇庆寺

位于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紫云山山麓

崇庆寺的普贤菩萨泥塑

  整个寺院,彩塑华贵而庄重,建筑古雅而幽静,院内正殿阶前甬道两旁,各有一丛千年牡丹花。如果四月到此游览,还会欣赏到鲜艳盛开、芳香四溢的宋代牡丹。

26、长子县义合三教堂

位于长子县城南13公里义合村中

现存一金一元两座大殿

27、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位于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下辖的八里洼自然村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坐北朝南,东西长12米,南北宽24米,占地面积约288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存碑载: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重修,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建筑。

28、长子县天王寺

位于长子县城内南大街

  长子天王寺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天王寺建筑群规模宏大,设计讲究,廊庑森严,是长子县城唯一的一座佛教文化活动场所。

29、韩坊尧王庙大殿位于长子县大堡头镇韩坊村

  庙院内现仅存戏台、正殿,正殿为金代遗构,戏台为清代遗构。

30、长子崔府君庙大殿位于长子县城东大街长子一中校内

  坐北朝南。据《潞安府志》和现存各版长子县志以及庙内现存题铭记载,崔府君庙修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此后历代屡有重修。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建筑,现仅存大殿,解放后为长子中学使用至今。

31、小张碧云寺大殿

位于长子县城北9公里小张村

  小张碧云寺位于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的小张村,其正殿建筑可追溯到北宋甚至五代时期,寺院结构分上、中、下三院。小张碧云寺是“三普”中新发现的珍贵文物,被国务院直接列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坐北向南,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等殿堂15间,其他建筑已无存。

32、前万户汤王庙

位于长子县丹朱镇万户村

  前万户汤王庙正殿是元代风格建筑,三间六椽悬山顶,枓栱非常精彩,四朵柱头铺作用了两种形式的斜栱,不仅前檐,内槽同样用斜栱。

33、布村玉皇庙

位于长子县东南约十五公里的慈林镇布村

  布村玉皇庙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准确断代的碑刻题记,所有建筑只能根据建筑形式推断其建造年代,其中后殿为金代,后殿的东朵殿是元代建筑,献殿、舞楼及两厢等都是清和民国以后的。全庙以前殿最古,2012年“爱塔传奇”推断前殿为唐代建筑,其建造年代很可能是在唐中期或更早。

34、大中汉三嵕庙位于长子县城西8公里大中汉村

正殿元代,戏台、配殿等清代。

35、中漳伏羲庙

位于长子县城以东十公里的中漳村

  现存正殿、朵殿、献殿及两厢等建筑,其中正殿三间四椽元代风格,其他建筑都是清代补建。

36、上党区正觉寺

位于上党区城北10公里司马乡看寺村

  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

37、长治玉皇观

位于上党区城南17千米南宋乡南宋村

  长治玉皇观,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观前为东台,侧有东西厢,门庑为五凤楼,左右为钟鼓二楼,东西配殿,享亭,左右斋舍,玉皇殿,二垛殿等,布局灵活,体形富于变化。

38、北和炎帝庙

位于上党区北呈乡北和村西隅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

39、沁县大云院

位于沁县城西13公里郭村

  现存一进院落,山门是清代建筑,正殿为宋代遗构。其东100米小学内有元代建筑清和观。

40、普照寺大殿

位于沁县城西7.4公里的开村。

现仅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

41、南涅水洪教院

位于沁县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

  在洪教院西北200米处,保存着一座观音阁,俗称水阁凉亭。

  该院坐北向南,现存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522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山门、前殿、戏台、大雄宝殿组成,左右配以韦驮殿、观音堂、厢房、耳殿等。

42、南涅水石刻

位于沁县县城南二郎山上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旧汉县治)。1959年在一处古寺遗址中出土,共计1100余块,为稀有之物。

43、襄垣县灵泽王庙

位于县城以西十五公里的太平村中

  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

44、昭泽王庙

位于襄垣县城南街

  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

45、襄垣永惠桥

位于襄垣县城北门与北廓门之间

  永惠桥俗称北关桥。据清乾隆县志载:永惠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历经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多次维修。现存永惠桥及附属文物五龙庙山门、正殿、乐楼。

46、襄垣文庙

位于襄垣县城新建街第二中学内

现存大成殿为元代建筑

47、襄垣五龙庙

位于襄垣县城北门外西侧

  永惠桥北岸是襄垣五龙庙,只存一座大殿,元明风格。

48、黎城县长宁大庙

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长宁村

  长宁大庙是一处综合元、明、清风格于一体,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正殿保留了大量的元代建筑构件,选材考究,用材宏大。献殿和戏楼式山门有明代风格,厢房又是清代特色,整体布局严谨,传统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营造手法

49、辛村天齐王庙

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

  辛村天齐王庙坐北朝南,一进院,东西32米,南北42米,分布面积1344平方米。据庙内存碑载:创建元至正元年(1341),明清屡有修葺,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戏楼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

50、西周黎侯墓群

位于黎城县黎侯镇西关村塔坡水库.黎城城隍庙西1.1公里。

经对铭文解读和专家论证,黎城在西周时期为黎侯国,这个墓地就是当时的黎国墓地。后经国家文物局认定并公布,该考古发掘被列为2007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51、黎城城隍庙

座落在黎城县城河下街。

  庙内前有山门、后有正殿,东西厢房左右配置,殿宇巍峨,飞檐凌空,红墙绿瓦,庄重古朴。历为黎邑一大胜景。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52、潞城区原起寺

位于潞城区东北22公里的凤凰山下。

  据记载寺内大雄宝殿和青龙宝塔都是宋构,寺庙周边环境不错。

53、潞城余庄昭泽王庙

位于潞城东北的余庄村。

  余庄昭泽王庙的正殿元代风格,戏台和东西配楼都是清代建筑,十分精彩。

54、东邑龙王庙

位于潞城区东邑乡东邑村。

  现存主要殿宇属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55、李庄文庙

位于潞城区黄牛蹄乡李庄村西。

  整座建筑除大成殿保有金元风格外,其余殿堂均为清代遗构。

56、李庄武庙

位于潞城区黄牛蹄乡李庄村中。

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

57、屯留区石室蓬莱宫

位于屯留区东北方向的路村乡石室村。

  蓬莱宫为一进院布局,院内存明、清石碑4通。戏楼梁架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题记。正殿为元、明遗构,圣母殿与祖师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

58、屯留区宝峰寺

位于屯留区路村乡姬村。  

宝峰寺创建年代不详,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分布有水陆殿、五方佛殿、厢房,其中五方佛殿为元代早期遗构。相传,本村一位姬姓宰相的母亲想到皇宫看看,姬宰相为满足母亲的要求,就模仿皇宫样式在村中建了一个建筑群,后被人告发,将此建筑群改为庙宇才幸免于难。

59、先师和尚舍利塔

位于屯留区西北25公里的三嵕山(老爷山)北峰顶金禅寺内

  此塔风格具备唐代早期密檐式砖塔的特点,与宋塔的风格完全不同,塔的修建应在唐代。

60、壶关县庄头天仙庙

位于壶关县晋庄镇庄头村。

  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钟鼓楼、过亭、香亭、正殿等。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

61、真泽二仙宫

位于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的树掌镇神郊村。

  真泽二仙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坐北向南、五进院落,占地9600平方米。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中轴线上有牌坊、山门戏楼。当央殿、子孙殿、后宫殿、两侧有望河楼。

62、壶关三嵕庙

位于壶关县黄山乡南阳护村中。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

63、灵空山圣寿寺

位于沁源西北部五龙川乡,距县城约40公里。

  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经不是唐代架构了,主要建筑均为明清风格。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荣登“国保”之列当之无愧。

64、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位于长治市沁源县关镇阎寨村。

   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通面宽60米,通进深22米。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8孔,坐北朝南。窑洞总占地面积215平方米。

65、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位于武乡县东部的王家峪和砖壁村。

  砖壁村距武乡县城45公里,处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村东玉皇庙内及周围的李家祠堂、佛爷庙、奶奶庙等一组建筑群中。王家峪村位于砖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的一条峡谷中,八路军总部曾设在村北三座相连的民宅中。

66、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位于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峪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将原先设立在榆社县韩庄村的兵工厂总部修建所转移到黄崖洞,并且扩建为当时华北敌后我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这就是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

67、长治市上党区西岩寺塔

位于荫城镇桑梓一村。

  上党西岩寺塔创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塔坐东朝西,平面方形,边长3.9米,为方形六级密檐式砖塔,残高约16米。塔基北侧存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4月信士王居辇、主持僧人玄续自筹资财修缮寺院的石碑一通。上党西岩寺塔,外观造型及内部结构分析与西安市小雁塔形制相似,对研究上党地区寺院佛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68、上党区长春玉皇观

位于上党区城南南宋乡南宋村中

  上党长春玉皇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戏台、山门、正殿、大佛殿,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西耳殿,两侧的厢房和廊房均为新建。玉皇庙内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迥异,表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民俗民情,是研究当地民俗及宋至清不同历史时期以来发展演变的重要史料。

69、长子文庙大成殿

位于长子县城中心。

  长子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屋顶形制为单檐歇山顶,屋顶正脊为琉璃脊兽,四坡灰瓦覆面为元代建筑。长子文庙大成殿的碑刻阴面镌刻明嘉靖十年(1531年)《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碑文17列,共930余字,是嘉靖皇帝专为更正孔子名号与祭祀礼仪而撰写的一篇文章,是一通圣旨碑,有较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70、潞城区潦河头关帝庙

位于潞城区黄牛蹄乡潦河头村东。

  潦河头关帝庙,又名义勇武安王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黄牛蹄乡潦河头村东,占地面积786.2平方米。关帝庙坐北朝南,分南北两个院落。南院由南向北建有南殿和观音殿,北院由南向北建有戏台和正殿,北院两侧有东西妆楼和东西耳殿。关帝庙建筑配置保存相对完整,反映了潦河头地区纪念关公的习俗。正殿为元代遗构,用材及部件比例协调,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71、平顺县西社卫公庙

位于北社乡西社村东100米。

西社卫公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西社村,始建于元朝,占地面积963.7平方米。西社卫公庙东西宽23米,南北长41.9米。进院布局为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山门、献殿、正殿,两侧分布有东西夹殿、东西厢房、耳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献殿建于高0.7米的石质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卷棚顶,为清代建筑。戏楼为二层构架,下为山门过道,共三间。

72、黎城县西下庄昭泽王庙

位于黎城县上遥镇西下庄村村东。

  西下庄昭泽王庙,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为一进院落,南北长36.5米,东西宽21.5米,大殿面积约149平方米。据正殿琉璃脊刹题记载,该庙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庙内建筑共4座,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由南而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后人新建民居)、大殿,两侧为东西厢房。西下庄昭泽王庙,整体布局迹址完整,时代特点明显,为研究元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73、武乡福源院

位于故城镇北良村。

  武乡福源院,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现存正楼,东西配殿。元大德七年(1303年),赵城大地震后重修。当时叫瑞云禅寺(据残存的元代地震碑)。寺前有卧龙泉,故明代改名管泉院,清代改名福源院。福源院东面有一佛像,为北朝遗物,对研究北朝佛教的传播有重要价值。( 张刚强 李倩)

【责任编辑 陈畅】

0.1470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