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芳草地”是杨进兄的微信名,这个微信名,我喜欢。素朴中一个文化人的情怀便活灵活现了。“芳草地”总让我的脑海呈现出漫无涯际,青草依依的画面,是纯静、美好的景致,而“自家的”,又平添了亲切之感,瞬间这画面便会幻化成杨进兄如刀刻斧凿,富有棱角的面容。
那天点开微信,是杨进兄的诗作《献给青葱的记忆》和知名作家孙涛、诗人梁志宏和学长、文人蒋言礼对这首诗的评论文章。
杨进兄给了我三个字“请欣赏”和一个满脸堆笑的卡通娃娃头像。
《献给青葱的记忆》是我非常熟悉的杨进兄的诗作,先是发表在《太原晚报》副刊,后集于他的《自珍集》中。读过这首诗的人颇多,引发的感慨也形形色色,比如蒋言礼以“诗经体”写就的评论文章,便是一例,极具代表性。蒋言礼将这首诗演绎成了杨进兄曾经的刻骨铭心的初恋,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原了这场平平淡淡又轰轰烈烈的恋情,字里行间潜藏了对这恋情夭折的遗憾。
这也许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我知道《献给青葱的记忆》只是一首诗作,是一个精美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是杨进兄的诗情,才情。充其量也不过是他年少轻狂时偶然的一次冲动,情随境迁,物非人是,是他对曾经转瞬即逝的美好的回忆和与伊人偶遇时的感伤。试想有谁未曾有过如此美好的情感经历?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杨进兄的“自白”,否则就会又被他的诗作勾引得神魂颠倒了。
当然蒋言礼纯是戏谑之意。同意于蒋言礼的幽默,我即回复杨进兄题为《读(献给青葱的记忆)有感》的古体诗一首。兹录如下:
犹忆少时青葱梦,今日逢迎更销魂。
物非人是也枉然,唯余粉腮半抹红。
卿已嫁作他人妇,我亦仓惶立世翁。
情殇一掬思人泪,寄意牵牛织女星。
杨进兄开心地回复我,“写着玩儿呗”。
之所以拿《献给青葱的记忆》说话,是因为杨进兄的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他对这世界浓浓的牵挂和深深的爱意。他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在他的全部文章,即便是在那些无情鞭挞假丑恶的文章里,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善与爱。
他深邃的眼眸里永远有着暖暖的爱意,对生命,对这世界。
《献给青葱的记忆》中写了他魂牵梦萦了几十年的一个女人,有永不消弥的爱情,有始终不渝的挂念,有痛彻心扉的遗恨。然而这真的不是仅仅为了表现对于一个女人,如果是,这个女人一定就是他所经历的这个世界,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
在读杨进兄的文章时,我总是会被他文章的这一特质所感染,我的文学观中特别注重文章表情达意的功能,我以为情、意乃是文章的灵魂。不论是什么文章,杨进兄都能完美迎合我对文章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取向。我以为即使是亟须严谨、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也能被杨进兄折腾出耀目的文采来。一直以来,我都不能想象,一个浪漫的诗人和一个板正的报人,迥异的品质是如何完美地集于一身。
手捧他的新书《芳草集》的样本,我一页一页地翻着,一字一句地读着,满目灿烂,字字珠玑,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和喜悦。
现在我正在为《芳草集》作序,这是受了杨进兄的指令,我有着受宠若惊的感觉。强烈要求为他人的文集作序,当然难以启齿,这是一个关于脸面的问题,终于等到了他的金口大开。知道他又要将自己的部分文章汇集成书,很为他高兴。
他的作品很多很多,书评、人物专访、时事报道,散文、诗歌等等,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均有涉猎,信手拈来,信马由缰,写就了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楚的墨染锦绣,他是一个高产的写家,总让我想到《献给青葱的记忆》中那个孕育了“四个美丽生命的母亲”。
我觉得这本书里是该有我的文字,特别重要的是“王世瑾”三个字。
其实杨进兄的文章本来就是读不完的,更何况一个花甲之人,仍然在不停地写着、写着,饱蘸着心血,杜鹃啼血般地讴歌着生命,讴歌着世界。他告诉我,写作使他快乐。而我知道他永远不会停止对生命、对这世界的思考。
这些日子,《芳草集》让我从欣赏、艳羡,终归于膜拜。有时竟忘记了杨进兄的作序指令。沉浸在其文章的喜怒哀乐之中,感受其文其人的魅力,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更何况还吸着烟,喝着茶。
我在想,一生与诗文为伴,虽然那浩如烟海的鸿篇巨制,曾经和现在一直为我提供着精神养分,但总觉得相隔了遥远的时空,那毕竟是别人的文章。读《芳草集》,便是他与我的耳边絮语,他的文章便是自家地里的芳草,在这芳草地上,作飞来飞去、欢歌的百灵,或蹦蹦跳跳、觅食的麻雀,我甘之如饴。
《芳草集》是能够集中体现杨进兄职业水准和文章风格的文集。他的前半生混迹于新闻领域,成为业界佼佼者,他没有世俗的依仗,完全凭借着个人的努力和个人的才华,从记者到编辑,从高级记者到高级编辑,直至成为大报纸的大总编。他不辍笔耕,练就了卓越的文字功夫,练就了高超的审美眼光,用他全部的热情和爱情去感受这个世界,审视这个世界。有时他的目光是极冷的。
《芳草集》中的文章,我也只是其读者之一,这些文章,曾赢得好评如潮,其中已有新闻界、文艺界,学界名流大家的高度评价,我再多言便无意义了。
这些文章从此就在这里了,谁都可以看到,谁都可以去欣赏,谁都可以去批评,根据各自的好恶,根据各自的理解。
我和杨进兄是同学,相识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2023年,在我们毕业四十周年庆典前后,他用他的一支秃笔和他的语言文字为同学逐一画了像,《芳草集》里收集了二十余篇这样的文章,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每一位同学,神形皆备,栩栩如生,是一系列真情实感的文章,是我喜欢的内容。我不懂画术,但知道素描是画家的基本功,画家玩的是线条和色彩,比起这些,用秃笔和语言文字为别人画像,显然要难的多,他做到了,同学之情被他表达的淋漓尽致,这部分内容我曾将之命名为“群芳谱”。
我也是被他画过像的人,文章中他死乞白赖地丑化了我,说我“牙齿黑黑的,脸黄黄的,眼睛小小的”,我的朋友看了他写我的文章,都说如果不是你的熟人,都不会注意到你的牙齿黑黑的,脸黄黄的,眼睛小小的。他丑化了我,我却很开心,他的文字像极了漫画家手里的笔。在他笔下,我能读到他对我,对每一位同学深深的爱,特别是对每一个女同学。
杨进兄好读书,好交友,他的书评很多,人评也很多,不管是否与他相识,是否与他有过交道,只要你使他感动,你的文章使他感动,他便会洋洋洒洒地予以评介。他的表现欲得以释放的同时,他的真诚、善良,尤其是教养便昭然若揭了。于是他的文友越来越多了,抑或只是与他的神交,他们相互成就着,为这美丽的世界锦上添花。那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文章爱好者,在杨进兄的宣扬和鼓吹下,成为了鼎鼎大名、不可一世的人物。其实我懂,杨进兄一直饱含着热情与他的世界交流。与他人的世界交流,与我们的世界交流,他不断充实和丰盈着自己的世界观,真正做到了“世事洞明”,所以他终于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他有一种不与这个世界苟且的情怀,他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看看《芳草集》中(名家为我擂鼓)的章节,你一定会有深于我的感受。毫无疑问,《芳草集》中的文章在当时已有较大的社会反响,在未来也将仍有影响。
在即将完成《芳草集》序文的时候,我又想到了《献给青葱的记忆》,《芳草集》是杨进兄当年文章的汇集,“留住青葱的记忆”,应该就是本文的结语了。
意犹未尽,想到一件小事,记在这里吧。
有感于杨进兄的才情和他对这个世界的爱憎,曾为他撰写了联语“风流名士杨进退一椽笔”,并篆刻于一方精美的石头上。杨进兄说这是我对他的谬誉,但他还是笑纳了。
我当然是真诚的。
是为序。(王世瑾)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