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序不是件好差事。抑或,写序是有条件的:一要有些威望;二要有所造诣;三要与作者相熟。于我,前两条都不沾边,第三条沾些边,也不深。好在作者信任,那便鼓噪几句吧。
读月秀的诗,要追溯到六七年前。或因都在人大系统工作吧,因缘际会,便有了所谓的师徒之谊。徒有虚名而已,从未教过月秀写诗;况且,写诗也不是教出来的。但既担了“师父”的名,自会关注她的诗写状况,见其陆续在省内外各大刊物有诗作面世,很为她高兴。月秀是吕梁临县人,平时走动不多,偶有见面,见其心静,人也静,心中便宽慰许多。心静,对细微之物的感受便静,这静是心的,也是物的。“天黑了,一盏灯/在一瞬间/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但谁也不知道/一盏灯,需要开多久/才能照亮一个人的心房”(《一盏夜灯》)。这盏灯可能是电灯,也可能是煤油灯,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它是乡下的,是静谧的。也就是说,没有乡村经验的人,是不会明白这盏灯意味着什么的。“没有边际的夜/是世间最大,最深的一口井/我在黑色的井口坐久了/慢慢发现,黑色的夜/原来是被一块钟表/暂时锁住了光明”(《打捞光阴》)。这夜也是乡下的,否则,它不会“最大,最深”,不会让你坐在旁边,坐成一块钟表。传统里,时光是属于圭表的,是属于滴漏的,但在吕梁山,它是一口黑色的井。诗虽是想象之物,生命感受却是生活的,却是个体的。
人总归有自己的路要走,写诗亦如是。住在吕梁山上,离月亮近,离黄河近,离风雪也近,写诗自也逃不出这些自然。为何不说太阳呢?其实,人应该离太阳远一些,太光芒的事物容易把人灼伤。人常说,心静自然凉。与自然,尤其与月亮、与山川河流亲近的人,自然与凉也亲近一些。
说到月亮,月秀写过几首,各有千秋。《月光下》的光泽是纯净的:“水中散发的香气/是自然界最朴实的美学/今夜铺开一张纸/我想收集一座城市的月光/让月光在我的笔下/与几片叶子厮守终生/让我拥有一颗草木之心”。
至于黄河或风雪,也常出现在月秀笔下。譬如《千层雪》:“一个心怀雪花的人/在月光下抚琴/可以弹奏出一曲清泉/和雪花一样清冷”。譬如《倚窗,听雪》:“倚窗,听雪/耳朵,贴近一片雪花的心脏/听一群雪,在天空的狂欢/听一座小城,慢慢变白的惊喜/听一片雪花,落在心上/湿润一寸眼眶”。还譬如《雪落林间》:
我,站在雪的对面
四周寂静,无言
只有骨子里的审美
可以穿透生活的真相
和雪花一样纯净
雪花,距离云朵最近
连接着苍茫的天空
雪落,无声
没有一种朴素
比得上此刻
万物的无语,与禅境
月秀写了不少自然的诗,大多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关。我喜欢这部分的诗,尤其写到她熟悉的自然时。月秀也写过旅途中的自然,譬如武夷山、苍山和大理的云海,终归不如她的吕梁山让人心动。这可能也是个诗学命题,写自然的,自然地写,因为自然是通向宇宙的一条最好路径,也是一条隐秘的路径:
月光,铺满一条河
慢下来的是一天的生活
和那日渐消瘦的树木
晚风,在河边来回游荡
我注视着脚下的河流
听到了
星辰走动的声音
此刻
被我珍视的何止这些
自然界的随性,静美
以及一座城市的风尘
过往都在行人的言辞中延续
我伸手去触摸一棵树的孤独
还有草木的干枯之美
它们将在一场雪中
穿过不堪重负的尘世
让生命变得辽阔,而闪光
这首诗名为《风,吹动星辰》,不敢说多么精致,至少有一份自然在里面,有一份悲悯在里面。自然地写,写自然的景致,怀揣一份悲悯,还有比这更美的事或诗吗?何况,自然自带禅意,只要你让自然从笔下自然而然地流出来,禅意便自觉显现。不刻意,不雕饰,自然便是自然,何必画蛇添足呢。
我有个习惯,只会说喜欢什么,不会说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对,什么错。为何要这样呢?我觉得在文学或文字面前,我们其实是没有裁量权的,起码于我,是没有这项权力的;即便有,也不会用的。文学说到底是观察和记录,观察的人是你,记录的人是你,你的观察是你的观察,你的记录是你的记录,我非你,焉知你之观察、你之记录?但我可以把你的观察转化为我的观察,把你的记录转化为我的记录,仅此而已。诚然,转化之后,你的观察已非你的观察,你的记录也非你的记录,但这重要吗?
月秀为这部诗集取名《一起去见众生》,当是有想法的。诗集分三个部分,一曰“见天地”,一曰“见众生”,一曰“见自己”,无论诗集名,还是每一辑的名字,都有一个“见”字,显见得这个“见”字于她应该和眼睛一样重要。至于月秀想“见”什么,读者大可去诗集中寻找,想她不会让你失望的。
“见”字看似简单,看似寻常,细细品味,也大有讲究。或许,一个“见”字便是一部文字史呢。这里,不妨掉一下书袋,看看能从一个“见”字里见到什么真章。其一,看见、看到之意,例句有《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其二,谒见、拜见之意,例句有《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三,见面、会见之意,也指接见,例句有《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其四,遇到、接触之意,例句有《墨子·七患》:“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其五,见解、见识之意,引申为主意、办法,例句有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之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其六,知道、觉得之意,引申为辨别,例句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归养双亲,见君之孝,人生聚散,百年犹旦暮耳,何用作儿女哀泣?”其七,听说、听见、听到之意,例句有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其八,比试、较量之意,例句有茅盾《小巫》三:“不和土匪见一仗,他们不便回去销差。”其九,预料、想见之意,例句有元稹《病醉》:“醉伴见侬因病酒,道侬无酒不相窥。那知下药还沽底,人去人来剩一卮。”其十,希望、打算之意,例句有杜甫《石犀行》:“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当然,还有许多用法,譬如,用在动词前面,或表示被动,或表示谦抑、客套,或称代自己;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结果;用作助词,表示动作持续;用在表示长宽、体积等数量词后面,表示约数。等等。
总之吧,每个“见”字都是一个故事,“见”字里行走,宛如走进一座森林。不过,我还是喜欢《列子》中讲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本是个很有意味的故事,让当今的人一解释,便成了全神贯注的励志故事。我不敢说这种解读是错的,但我更喜欢另一层意思,即见所见,见所不见。往明了些说,要见到能见到的,也要见到不能见到的。这样的观点有点量子意味,我一向以为,量子的便是美学的。通常而言,人们大多会把这种状况理解为视角,理解为局限。其实,本质上讲,这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前,我们以为我们可以认识世界,现在,我们或更相信,任何时候,我们认识的世界都是局部的,都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如此,见所见、见所不见便是一种日常,也是一种命定。遗憾的是,有的人只能见所见,不愿或不能见所不见,这便不是一叶遮目那么简单了。但不管是见所见,还是见所不见,都不如《一起去见众生》:
我能认出小城里的
每一座山,以及每一棵树
都是今生与这里有缘的众生
我与一朵野花义结金兰
与一棵小草立黄昏
最后,我再把文字分行
撒落人间烟火
让我的诗歌
和我一起去见众生
总之吧,所谓实在,都不过是个人眼中的、于个人存在的实在,于他人很可能是虚构。现实如此虚妄,诗写向虚、向想象的深处去,总归是不会错的。当然,《行走久了》,还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在天地间行走久了
会让一个人饱满起来
成为秋天金黄色的向日葵
向阳而生
每天的日子
不止是温暖的
而且,还是金色的
在天地间行走久了
会让一个人宽广起来
烟云,可供养精神
游目,可骋怀
俯仰之间
远方的烟波浩渺
足以兴怀
这也是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读书累了就去走走,走得久了就去读书,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便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好。
当然,人这辈子还有一件美好的事,那便是遇见。
是为序。(赵树义)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