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锤,全市面积约5800平方千米,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48.08千米,是我国古代著名“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地,此道先于西北丝绸古道200年。
腾冲历史悠久,人文历史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据历史记载,西汉时称滇越,东汉属永昌郡。唐代以后,“腾冲”“腾越”交替称呼,尤其是“腾越”是腾冲在西汉、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主要称谓,因腾冲府治所名越驳,各取一字曰“腾越”,故有多个“腾越州”之说法。到了清代初期,置腾越州,后改腾越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年),改腾冲府。1913年正式改名为腾冲县,一直沿用至今。从唐代至民国这一漫长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作为州、府、卫、厅、道、公署的治所。
独特自然景观——火山、湿地及热海
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腾冲城西40千米外的马站乡境内,刚到公园门口,天气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几分钟后 忽变阴沉、乌云密布,骤然下起了雨。为了避雨,我们进公园后先步入了火山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展厅内,通过对各个时期地质结构演化的介绍,配以丰富详实的图片说明、逼真动态的火山群模型以及循环播放的火山喷发科普专题片,让我们思绪回到了远古时代,回到了这块大地曾是沧海与火山碰撞的瞬间……
据了解,亿万年前,腾冲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沧海。由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发生激烈运动碰撞,以致海底喷射出大量岩浆,造山运动的隆起,造就了形态各异的美丽地质结构。如火山锥、火山石林、山水溶洞、火山湖、堰塞瀑布等独特地质景观。
从火山博物馆出来后,雨也渐渐地小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三座火山锥。位于中间的叫大空山、左右两旁就如两个护卫,分别是黑空山和小空山。大空山相对高度150米,一条用火山石铺就的598级台阶直通山顶,爬上山顶一览无余,眺望近在咫尺的火山坑口直径约400米,深50米浑圆锥体的大坑,被绿色的青草、腾枝所覆盖、郁郁葱葱、一片绿色,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及造化。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又是腾冲一大自然景观。北海湿地距城北10千米左右,位于打苴乡双海村,是西南唯一的高原火山堰塞湖沼泽湿地,也是全国3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湿地之一。
由于天色已近黄昏,在距湿地高处环山公路旁,从高处向湿地望去,犹如一颗熠熠发光的翡翠镶嵌在腾冲大地上。据开车的师傅讲,北海湿地占地两万余亩,由青海天然湖和北海沼泽区两个毗邻的姊妹湖组成,俗称“双海”。北海面积0.35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700余米。而青海湖海拔比北海高200余米,为酸性湖泊,被人们誉为“灵池澄镜”是古腾越十二景之一。
热海原名为“硫磺塘”, 被称为天下地热奇观,自古就名列腾越十二景之首。该景区位于城南10千米外的清水乡,海拔1480米,热海面积约9平方千米,其地热特征为喷气孔、热沸泉、喷泉、热水喷爆等多种形态。
进入热海公园,顺着蜿蜒的石阶,崎岖的山路,在青山环抱中,向山顶爬去,还未见澡塘河妩媚多姿的身影,就已听见哗啦啦的河水声及各种地热轰鸣声,起伏的地势形成高低错落分布于各个景点。我国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对其给予形象的描述:“水一沸跃、一停状,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游,犹热若探汤。”可以说,在整个青山绿树中,到处喷珠溅玉,吐雾蒸云,真可谓“沸泉喷泉喷气孔、热海温泉数第一”,给人以美妙梦幻、如临人间仙境的感觉。
魅力古镇——和顺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4千米,古名为“阳温暾”,意为气候宜人、不冷不热的地方。因有小河绕村而过,所以改名为“和顺”,后人借用“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以及“土和民顺”之意,将“河顺”雅化为“和顺”,用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古镇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全镇有1300余户,6000余人。
走进古镇给人一种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景色如画、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良好。镇内一江穿流、数溪萦绕;青山如黛、绿影婆娑,镇里的大路小巷都是以石条铺就,平整光洁,各种具有西南地区、云南及当地特色小吃店、古玩、玉石翡翠、手工艺品店比比皆是,相映衬的是处处遗留及修缮古朴典雅的古刹、宗祠、牌坊、月台、亭间、石栏等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
由于旅程安排紧,重点游览并了解小镇上的八大祠堂、著名的乡村图书馆及一代哲人艾思奇故居。
宗祠文化是古镇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和顺图书馆”一直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乡村图书馆,其建筑占地1392平方米,建在一块儿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俯瞰小镇前面乡村阡陌的田野风光。该建筑为中国传统造型,并融入了部分西方建筑的元素,图书馆正门上面有胡适先生所提“和顺图书馆”的牌匾。
今天的“和顺图书馆”已成为腾冲、云南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顺人好读书、读好书,不仅仅是一种延续历史传统,更是他们追求真理、面向未来,对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人们将和顺誉为“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称号当之无愧。
寻访一代哲学大师艾思奇故居。和顺古镇东山边有一个蕉溪村,艾思奇故居位于村上广场距地面十几米高的陡坡上,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风山,故居为1919年所建,是一栋具有中西合璧式特点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占地600多平方米,故居大门的正方,悬挂着“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楚图南所题。故居的屏风上有毛泽东主席题赠艾思奇刚劲有力的“学者、战士、真诚的人”八个大字。进入院子的中央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艾思奇的塑像,他手握书卷,双目凝视远方,炯炯的眼神中闪烁着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智慧与力量。
院内花红树绿、草坪齐整、楼房建筑精致,串楼回廊、雕花格扇、西式阳台、庄重典雅,正方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绕、古朴秀雅。登楼而上,上面陈列着先生从年轻到晚年各个不同时期学习工作生活的照片,楼下摆放着先生部分手稿、书画以及衣物等各类生活物品,看到这些让人更加钦佩艾思奇这位学者、战士一生孜孜不倦、求索奋进的人生历程。
边城人民——那刻在骨子里的爱国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早在光绪元年(1875年),腾冲就爆发了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马嘉理事件”,1875年1月,马嘉理(英国驻华公使为侵略中国,任命其为翻译)到达腾越时,擅自进入城郊险要关隘叠水河,绘制地图和拍摄照片,当地军民发现后,令其交出照片,后被迫离开了腾越。同年2月17日,马嘉理率领少数人员为先锋,又私自闯入我国境内腾越厅南甸(今梁河),刺探我边境军民动向后,于2月21日马嘉理一行返回接应柏郎(英国陆军上校)大队人马,行至蛮允以南的蚌屯冲,受到了当地景颇、汉、回、傣各族边民及部分爱国官兵的警告,劝其不得带兵入境,立刻返回。马嘉理态度骄横,一再挑衅中国主权,竟首先开枪打死我边民多人,我爱国军民奋力反击,将为首的马嘉理及其随从5人打死,“马嘉理事件”的发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著名的“辛亥滇西起义”,这是在腾冲历史上反对封建帝制一次十分重要的起义,也是云南省响应辛亥革命的首次起义地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同年10月27日腾冲各界反清人士在张文光、刀安仁等爱国志士的领导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滇西起义”,起义得到了腾冲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迅速建立了滇西军都督府,这为促进云南全省迅速起义,建立新的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于1942年5月占领了腾冲,在随后的两年里,腾冲各族人民始终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并配合正规军,在1943年发起了腾冲攻城战,这也是滇西反攻战的一个缩影,战争进行的异常残酷激烈,被后人称为“焦土抗战”,经过51天的战斗,于同年9月14日解放了腾冲全境,取得了除50人被俘、少数自杀外,全歼日军守敌2600余人并缴获各种大炮15门、机枪50挺、步枪8000余支的骄人战绩。
1945年1月27日,滇西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及其盟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标志着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
腾冲一个具有独特自然景观及厚重人文历史的神奇沃土,这里有美若画卷的地质风貌,更有承载人文历史的传承积淀。腾冲之旅让我又一次感受到祖国西南的壮美山河,更加激发出我们的爱国情怀,从而化作动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马一平)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