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山西市场导报
石奇,山峻,水秀,人杰,山西盂县的井眼村真“有板眼”。
“有板眼”是鄂南地方的方言,意思是某人有能力,有出息;某地有看点,有亮色。对生活在长江中游南岸,处于幕阜山脉怀抱中的我来说,看待位于晋冀交界处太行山脉的井眼村,自然多了一份亲切,多了一份认同。
还未踏入井眼村的土地,那横亘在村口的巨石便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宣告着这个村庄的与众不同。这些石头,并非寻常之石,它们大得惊人,奇得绝妙。有的如猛虎下山,威风凛凛;有的似神龟探海,沉稳庄重;还有的宛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每一块石头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走进村庄,更是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石阵之中。小路两旁,巨石林立,有的如剑指苍穹,有的似屏障耸立,还有的像是天然的座椅,供人休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块被称为“孔圣石”的巨石。它独立于青色柴林中,弯腰负笈,形态酷似周游列国的孔子,仿佛正在向世人传授着儒家的智慧与道德。在阳光的照耀下,孔圣石更显神圣与庄严,引得文人骚客驻足赞叹,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除了孔圣石外,井眼村还有许多其他形态各异的奇石。比如那块“狮虎石”,它虎视眈眈,雄风凛凛,仿佛正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还有那块“山字石”,石上纹路清晰,宛如一个天然的“山”字,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奇石,不仅为井眼村增添了无限的风光,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骄傲和自豪。
井眼村不仅石头奇特,泉水也是一绝。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北前行,不久便能看到一处低矮的石坝。山脚有暗泉与石坝相通,坝内蓄满了清澈的池水,平整如镜。这池水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净人世的尘埃与烦恼。池水中生长着翠绿的水生植物,枝叶任意开张,生活得舒适惬意。偶尔有几条小鱼在水中游弋,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池中筑有井筒,井口上盖有大锅盖,掀开井盖,圆圆的井口立即倒映在清澈的井水中。凉风拂过,池水微澜,蓝蓝的天空被剪裁成小小的圆圈,紧缩在井口中,美得如同一幅画卷。这泉水不仅清澈透明,而且甘甜可口。据村民介绍,这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常饮有益健康。因此,井眼村的村民们世世代代都饮用这口泉水,也因此养成了健康长寿的体魄。
除了那口古老的井外,井眼村还有许多其他的泉眼和溪流。它们或隐匿于密林深处,或流淌于巨石之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同大自然的乐章。每当夏日炎炎之时,村民们便会来到这些泉眼和溪流旁嬉戏玩耍、消暑纳凉。孩子们在水中捉鱼摸虾、嬉戏打闹;大人们则在一旁谈笑风生、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这些泉水不仅滋养了井眼村的人民也孕育了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最为壮观的是那处三叠泉瀑布。水流从高处凌空而下,中途被乱石阻挡两次,形成了有趣的三叠泉。第一叠泉水石相激,白水跳珠,珠飞如雨;第二叠飞瀑最为可观,约有两米高,水势汹涌澎湃;第三叠约一米高,水流分散,没于草际。站在瀑布前,感受着那清凉的水汽和轰鸣的水声,仿佛整个身心都被洗涤了一遍,变得格外清爽和宁静。
穷乡僻壤的井眼村30年前不足百口人,这些年只剩3位风烛残年的村民坚守在这里。
韩锡璋,这位从井眼村走出的杰出记者,便是井眼村人民勤劳智慧的代表。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记者。他的作品充满了正义感和良知,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他的成功经历不仅为井眼村争得了荣誉,更为村里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和信心。
井眼村,这片被大自然深情抚摸过的土地,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展现着生命的奇迹。石之奇、水之秀、人之杰,每一处风景都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交织的华章,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泉水都承载着井眼村的历史与未来。
站在井眼之巅,俯瞰群山如黛,云雾缭绕,仿若穿梭于历史的长廊,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井眼村的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从韩锡璋到每一个普通的村民,他们都用勤劳和真诚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如同那屹立不倒的巨石,成为了井眼村最宝贵的财富。
太古时期,山上果实哺育人类祖先;传承至今,山村井眼演绎昭示现代文明。(镇咸勇)
作者系湖北省通山县城管执法局党组成员、诗人作家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