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应时起,荣枯藏玄机。
此刻,北方的冬日虽然没有白雪随风舞,但已寒凝风声紧。再过5天,年轮又转至新的起点;日升日沉,古柳迎春,初阳微煦,布谷早耕,秋晴澄净,大自然就这样周而复始,它不在乎你对其有几许感知。
也就在此刻,若不是编辑提醒,我还不知道今天是我们在2024年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
光阴似水又新年。
不知不觉间,这份以法院文化命名的周刊从2009年至今已跋涉了这么一段不短不长的履程。这中间“激情碰撞文化,诗意表述法治”一直是我们践行的办报宗旨;这中间,我们和法院系统的良性互动呈日益看好之势;这中间,从编辑部所在地太原市迎泽大街的草创到触角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力度向全国法院系统的多个法院辐射。日久天长,它又超越了法院,向更广的领域刷出存在感。法官们普遍的高学历高水准,一个个俊男才女的关注,也于有形和无形中为这张报纸标注了向上向善的高度和宽度。尽管我们的微力难以承载起这簇高素质作者和读者的期许,但倾心倾力不断攀升是我们心中默默的誓愿——眺望层峰拓新天。
这个岁末的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山西省委在太原联合召开追授韩旭辉同志全国模范法官称号表彰大会。韩法官生前是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马厂法庭庭长,2023年3月9日凌晨,在距退休4个月的时刻,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途中。59岁的生命告别了他挚爱无比的司法事业。
韩旭辉离世后,我们便在报纸和新媒体上多次宣传其阳光司法、人性司法、接地气司法、公正高效司法的精神。这种司法为民所传递的文化便是以爱心以无私让人民群众于个案中感受滴水之光、法之威严。
这一年的12月12日,山西省副省长张韶华率领103家省直、中央驻晋单位厅级领导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一起行政案件的庭审并发表讲话,依法执法的警示再一次告诫那些任性执法者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
这一年,地上文物名列全国之首的山西,利用司法力量加持表里山河;深化新时代山西生态司法模式研讨会在太原举行。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山西法官学院共同承办。省高院、运城、晋城、吕梁、忻州、临汾中院作了经验介绍。全省法院系统打造司法矩阵,守护黄河等生态文明各自出招,各谱新篇。在此背景下,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副院长赵亚体撰文呼吁在山西尽快成立文旅法(院)庭。
这一年,太原中院及所辖法院工作更是亮点纷呈,难以一一赘笔:长久以来的“执行难”不断因其因地制宜、穷尽智谋和手段,使一道又一道难题得以破解;他们为金融解纷发力再发力;他们为改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问计探策;他们给律师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太原法院志(1949-2022)》出版发行完成了一件系统的法史传承;太原中院民一庭庭长刘卫和他的小团队,将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纠纷当作“天大的小事”去延伸触角,探索新路……
这一年,吕梁中院司法建议促进煤企用工更加依法、和谐、务实;吕梁首届破产论坛也可谓开本土业界之先河;吕梁中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为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赋能;
晋城中院院长徐尚勇、大同中院代院长丁国华在履新后都立足所在地域,在过去的基础上屡创佳绩……
故事甚多,奏出一首首现实中的司法之歌。其他地市县区的工作亮点也风光堪佳,在此不细细“点名”。
在纸媒日益式微的今天,令我们稍感安慰的是,在广大文朋诗友中还有对纸质版报纸钟情有加者,其数量还不在少数。
2024年3月28日,我们的报纸用一个版的篇幅刊出即将卸任的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喜春先生的《法院遐思》。这位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且多年以来在公检法担任要职的领导,文学才华更令人惊叹。随后又刊发其几篇文章,每篇都会受到业界内外的关注和好评。
山西高院退休法官段艾生先生退休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肥沃的黄河滩》,因其语言风格独特,主题与时代同舞,著名作家张平为其作序并一再宣传推广。读书出版分享会从太原开到上海,一路高歌猛进,为全国法官文事大大加分。更令人期待的是,他以黄河人、黄河滩、黄河魂为主线的另两部长篇小说也即将付梓于众。
山西高院郑建军、马履声这两位七零后工作之余佳作迭出,作为本土的文学才俊同样令人关注。
南京原法官、现供职于政府部门的金立安先生,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耿辉先生,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李性典先生,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陈建华博士,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黄冬松先生,天津法官诗人张彦杰先生,湖北省建始县人民法院黄志佳先生,青海省化隆县人民法院韩忠良先生,宁波市象山县检察院庞彩虹女士……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不断为我们奉上闪光的文字,令我们报纸生辉。
在此,还需要提及一位“特殊”的作者,他叫范旭宇(笔名徐语),八零后,现任阳曲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此君博览群书,在写作上速快质优,今年还通过法考。只是因其工作性质不能过多关注文事,所以偶尔赐稿,但篇篇精彩……
感恩你们啊!一纸连八方,法情文韵长……
年轮今又至,新阳又当头。
即将过去的一年和已经告别的过往已成为一种记忆,新的一年,我们仍不敢奢望在文苑法苑碧波荡漾激流万丈,但相信有各界和各位的相携相行,一定能在法治与文化的河流里沐浴艳阳,驱散酷寒,共同收获一波万顷、渔舟唱晚的盛景——
山石峥嵘仰高峰,小鸟枝头亦大鹏。
芳菲不尽惟情痴,稻粱一粒关乾坤。(韩锡璋)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