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称其在二手平台售卖一套闲置茶具,被品牌方私信告知售卖行为构成知识产权侵权,要求其下架处理,否则将诉诸法律。此事一经曝光,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品牌方是否有权要求下架转卖链接?转卖闲置物品过程中涉及哪些法律要点?一时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出售闲置物品被指侵权
据福建一名网友发帖介绍,其将一套闲置茶具挂在某二手平台上进行出售。然而,在售卖过程中,其收到其售卖茶具品牌方的私信,告知其“未得到官方批准的在直播或者挂链接平台销售的将涉及侵权案件移交律师处理”,要求其下架处理。随后其告诉品牌方这套茶具是朋友所赠,因闲置不用才挂在二手平台上进行销售,品牌方表示只要在网络上进行销售,必须向该公司申请且通过审核,并表示“单件就是已经构成侵权,不需要大批量”。
将自己的闲置物品进行转卖,还构成侵权吗?让这名网友感到十分困惑,随后他将自己的遭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多位网友也经历过与其同样的遭遇。多位网友表示,该茶具品牌方曾对其表示:“消费者买到的茶具,只有使用权,不能进行二次售卖,否则一律构成侵权。”品牌方还展示了自己起诉他人的证据截图,称要么原价售卖,要么下架处理,否则将面临赔偿。
该品牌的强硬态度引起不小的热议,广大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对此进行调侃。目前,该品牌将其在多个网络渠道的店铺内的商品进行了下架处理。
记者通过检索中国商标网发现,该品牌运营公司曾在今年年初围绕该品牌文字,在广告及日用陶器等分类上提出两件商标注册申请。目前,一件申请处于“驳回复审中”状态,另一件申请处于“等待实质审查”状态,这也就是说,该公司尚未拥有该品牌文字商标。
记者尝试私信联系该品牌的短视频平台认证账号就该事件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明晰所涉法律问题
关于该事件,我们未能得知更多细节,尚无最终定论。但记者检索发现,此类因售卖二手物品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那么,售卖者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此事件中可能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王太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述事件中,若仅仅是网友个人出售闲置茶具,那便不是商业性经营,不属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调整范围。若网友是商业性经营,只要出售的不是假冒商品,网友均会因知识产权用尽而不构成侵权。即便茶具厂商在出售茶具时通过格式合同或条款约定不得转卖等内容,网友也可能依据民法典关于格式合同或条款等规定而主张无效。
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徐春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类纠纷中,首先可能涉及物权所有权保留问题。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所有权保留需要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买受人未履行合同义务,且双方有明确约定(而非法定)。此类事件中,如果符合所有权保留的要件,则出卖人有权禁止买受人二次售卖。但现实中大多数的二手商品售卖不存在这一问题。
“其次是知识产权权利用尽问题。以商标权为例,一旦商品经商标权人或其授权人合法销售后,商标权人的权利就穷竭了,买方再次销售该商品,商标权人通常无权加以控制。”徐春江表示,作为例外,如果买方去掉原品牌的商标或者更换原品牌商标后进行二次销售,则会侵犯原品牌的商标权;如果买方故意破坏商品的外观或质量后进行二次销售,或者在二次销售时虚构事实故意贬损该商品,也可能构成侵权。但在此次纠纷中,尚未发现上述故意更换商标、故意破坏质量、故意贬损商誉等情形。
徐春江认为,最后是知识产权保留问题。一般情况下,商品出售且所有权转移后,商品的知识产权并未一并转移,比如说商品使用的商标、商品中使用到的专利,以及商品包装上使用的美术作品等,其知识产权仍保留在原权利人手中。商品的买方享有的是对商品物权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而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保留的是对无形的知识产权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二者能够区分。商品的二次销售是对物权的行权,知识产权权利人无权干涉。这也与知识产权权利用尽原则相吻合。
合理主张相应权利
有网友猜测,品牌方此行为可能是出于维护品牌、维护市场的考虑,担心二手平台定价过低,影响品牌形象。但品牌方应该明白,品牌维护与品牌维权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诉诸于品牌维权。
徐春江谈到,品牌维护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市场手段、法律手段,其中法律手段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及其他法律保护,其中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包括品牌维权(此处特指主要依据商标权采取的法律维权措施)。所以,品牌维权仅仅是品牌维护体系中众多手段之一。品牌维权需要以标识侵权等为前提,多为事后启动,主要追究侵权责任;而利用市场手段与其他法律体系,可以通过事先设定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对市场运营作出规划与制约,且并不需要以侵权为前提。
“品牌维权是品牌维护的重要手段,但脱离体系使用维权手段,甚至脱离基本逻辑与认知使用维权手段,反而是对品牌的重大伤害,可能引起相关公众的反噬。同时,这类行为也可能为其他合法、正当的品牌维权造成负面影响。”徐春江表示。
王太平表示,对于品牌方来说,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理性主张权利,不合理的权利主张只会让自己受损。对于消费者来说,除非涉及国家管制的商品,处理自己的私人物品是消费者的自由,不应该受到限制。
(原载于12月18日《中国知识产权报》)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