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绿染山川 果满枝头 秋色满园——“三北攻坚在山西·媒体记者走基层”活动走进临汾
发布时间: 2024-11-20 10:48:23    来源:本站

秋风送爽,金叶满枝。

前不久,记者跟随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三北攻坚在山西·媒体记者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临汾,深入吉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亲身感受和体会四县在三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精彩实践、显著成就和特色做法。

记者们用镜头捕捉绿色发展的足迹,用笔触记录造林攻坚的辉煌,生动地描绘出我省在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新成果、新实践。

荒山披绿筑生态屏障

临汾四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多年来,四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壶口镇车家山三北工程区,昔日的荒山如今已被茂密的油松、侧柏和山杏所覆盖,秋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金黄色的山杏叶与深绿色的松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秋日美景。

自1978年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以来,吉县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从12.5%提高到43.96%,提高了31.46个百分点。


吉县苹果

吉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窦全忠介绍:“十年前这里荒山秃岭、尘土飞扬,2013年启动面积6000亩的三北车家山工程后,吉县成立了造林专业队,誓将秃岭变森林。如今,这里满目苍翠、绿意葱茏,油松、侧柏、山杏等漫山遍野。”

吉县通过实施荒山造林9.34万亩,已初步形成了以东部油松防护林、南部刺槐防护林、中部水果经济林、西部干果经济林为特色的集三大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县”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

大宁县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同样不可小觑。近年来,大宁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据统计,大宁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44.4万亩,林草用地面积111.0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6.7%,森林覆盖率25.13%,森林蓄积量64.29万立方米,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超过20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永和县作为生态脆弱区,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眼前的石质山地上,秋天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原本裸露的岩石被茂密的林木覆盖,树叶由绿转黄,再由黄变红,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如今,永和县的荒山绿化、通道绿化、环城绿化、红枣核桃经济林等区域性防护林工程已基本形成,40多万亩农田受到林木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2%,林木绿化率达到39.3%,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隰县是此次采访的最后一站,作为山西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功不可没。

近年来,隰县森林覆盖率在逐年提升,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根据国土“三调”数据,该县现有林草面积143.8万亩,三北累计造林总面积达125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43.46%。如今,隰县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山西各地不仅注重生态效益的提升,还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果实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吉县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果农丁福雨笑呵呵地说:“这片占地1000亩的苹果园,亩产3000公斤,能收入18000元。”

近年来,吉县作为“苹果之乡”,苹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大力发展苹果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吉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窦全忠介绍,吉县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比重从几乎为零提高到80%以上,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大宁县经济林发展的势头迅猛。


大宁核桃

“我家有15亩核桃树,在我的精心管理下,每年能收入4万多元。”在曲峨镇榆村南岭自然村干果经济林园区内,村民常胜利正熟练的对核桃树进行修剪。他们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果品的产量和品质,增收致富,为大宁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永和县通过种植红枣等经济树种,构建了庞大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我家种植了20余亩大叶红枣树,年均收入达十多万元。这要感谢永和县林业局的同志们在枣树修剪、枣树病虫害等方面为我们提供的技术支持,让我们有了好收成。”在永和县打石腰乡河浍里村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园区,村民贾成春和他的爱人在枣园里忙碌着。

如今,永和县的红枣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畅销全国,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6年,全县以红枣、核桃、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到42万亩,经济林产值达1.45亿元,人均经济林收入达1800元。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在隰县梨园里,一颗颗硕大的梨子挂满枝头。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林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林产量和品质。如今,隰县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我是一名老林业工作者,经历了三北工程的第二期、第三期。三北工程确实给隰县带来了不小的变化。目前全县80%耕地栽植果树,80%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梨果实现电商销售,80%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把生态经济林业建设和农民致富联系起来,是三北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如今,玉露香梨已经在全国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隰县的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隰县林业局原局长肖会荣介绍道。

科技助力攻克难关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创新的驱动。多年来,四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技兴林、创新驱动,不断探索造林新技术、新模式,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吉县在车家山三北工程区实施荒山造林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格管理。吉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窦全忠介绍,“吉县采用高密度绿化、多树种混交、大树苗栽植等技术措施,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林成景的目标。同时,吉县还注重新造林地的管护工作,设立了专职管护人员,确保造一片、护一片、成一片。”


永和

永和县在面对石质山地植树难的问题,也创造性地应用了索道运苗、石片覆盖保墒等技术措施。

“在永和关大桥建成通车后,这片区域便成为展现绿色山西、美丽永和形象的窗口。为了保证新栽植的树苗吸收到充足的水分,施工人员利用雨季雨水聚集在栽植穴中的方法,成功将树苗栽活。这些技术措施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还降低了造林成本。”永和县林业局原党支部书记王爱民介绍。

他继续说,“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遵循‘荒山荒沟生态林、乔灌混交、针阔搭配;川坡耕地经济林,突出特色、林农间作’的原则,对垒大石坑客土回填的大鱼鳞坑进行精细整地,栽植侧柏大苗、山桃、山杏大苗及红枣经济林等,苗木成活率达到96%以上。”

大宁县和隰县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先进的造林技术和管理模式。

大宁县通过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注重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格管理,确保了造林成效。鱼鳞坑、条状整地的客土回填等技术措施的应用,让原本贫瘠的石质山地披上了绿装,更在秋天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

在曲峨镇榆村南岭自然村干果经济林园区内的核桃树通过嫁接、修剪等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核桃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隰县

隰县则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和林下经济,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秋日的临汾,硕果累累,到处洋溢着生态治理带来的喜悦和勃勃生机。

随着“三北攻坚在山西,媒体记者走基层”活动的深入探访,我们不仅见证了山西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果实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在这丰收的季节里领略到了造林技术带来的秋色盛宴。山西的秋天,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山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美丽中国贡献更多的“山西力量”。(见习记者 武亦洁/文 赵宏杰/图)  



【责任编辑 李佩瑶 实习生 翟培辰】

0.2257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