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淡黄、口感黏软香甜的阳城红苗谷粥,香甜松软、馨香浓稠的米脂小米粥……熬一碗浓浓的小米粥,谷香四溢,鲜滑软糯,入口暖心……提及人们对于小米的记忆和口碑,一碗米油浓厚、香糯胶稠的小米粥跨越时空,香飘四方。如今,在小米产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当地行业协会、种植企业、种植户依托悠久的种植历史,塑造优质的品种,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积极打造小米特色产业品牌,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品牌力量。
小产品塑造大品牌
秋冬交替之际,在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田野金黄、谷浪滚滚,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榆林市位于北纬38度小杂粮黄金种植带,是中国优质小米的核心产区之一,境内的米脂县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被誉为“中国小米之乡”。近年来,榆林市、米脂县立足小米生产区位优势,依托“米脂小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聚焦全产业链建设,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根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山西是小米的主产区之一,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及优越的土壤资源,为红苗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阳城县委副书记、县长牛琛介绍,近年来,阳城县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依托山西丰富的杂粮种质资源,着力推进杂粮产业建设和科技创新,经过多年的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阳城红苗谷在生态、品种、品牌等方面积累了诸多优势。
近年来,阳城县坚持市场化和品牌化运作,指导相关企业先后注册“红苗谷”等一系列商标,培养小米精深加工企业7家,打造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带动全县小杂粮产业质效双升。2023年,阳城县谷子种植面积达5.1万亩,总产量1700万公斤,其中红苗谷种植面积占全县谷子种植面积的40%左右,年综合产值达3.14亿元以上,带动3.2万户农户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阳城红苗谷已经成为强农富民的金字招牌。
小产业铸就强链条
在诸多产区,走进当地的小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四色米、富硒米、胚芽米、月子米等产品可以直供大中城市各大商超,小米八宝粥、小米粉饼干、小米酒等数十种小米深加工产品映入眼帘……丰富的深加工产品背后,是倾力打造的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链。
近年来,阳城县着力强化小米商标品牌保护和品牌宣传,提升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小米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并进入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研发生产的小米饼干、小米咖啡、小米汁、米粉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阳城县通过聚焦农业‘特’‘优’产业发展思路,在谷子产业化发展方面,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牛琛表示。
小米粒长成“黄金豆”
10月底的一天,在米脂县对岔村,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涉农事业部负责人张怀益正带领工作人员到村里收购小米。“我们统一收购后,再经过抖音、淘宝、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等电商平台销售,直接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好的条件。”张怀益说。近年来,米脂县积极引导电商企业与农户建立“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目前全县有5家企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左右的价格,与6000多户农户签订了小米订单收购协议,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小米已成为米脂县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县谷子种植面积为15万亩、产量3.6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米脂县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积极探索订单式农业和直播助农新模式,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小米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夯实了基础。”米脂县副县长胡广隆介绍。
在阳城县的太行红苗谷基地,山西一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千余亩,培育出“太行红苗谷”种子,大力扶持当地帮扶户和周边村镇乡亲进行太行红苗谷的种植,规划带动太行红苗谷种植面积1万多亩。如今,普普通通的“黄小米”成了农民致富的“黄金米”,助力农民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谷子粒粒满,粥香暖人心。如今,在小米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传统铸就了小米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经营,让人们充分感受着小米的文化传承和深厚魅力。
原载于2024年11月8日《中国知识产权报》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