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应对之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发展,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此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坚持农业创新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应当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应用中的转化和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实现不断突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还需在科技方面实现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克服技术障碍,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破解农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例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产品生产激励机制等。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筑农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应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构筑新发展阶段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针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单一化问题,应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包括提升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以延长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链,并深化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应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采取政策倾斜机制,推进生产要素在城市、乡村的双向流动,发挥以城带乡作用,推进城市资源、人才等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此外,针对区域发展差异,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策略推进区域间农业的协调、互动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构筑农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坚持绿色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没有绿色发展作为基石,农业高质量发展便无从谈起。在过去的农业生产经营中,我们单一追求农业产值,忽视了农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将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置于核心位置,确保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牢牢植根于绿色、环保的理念之上。具体而言,首要任务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显著特征,而资源节约型农业正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主导的集约化农业形态,致力于采取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科学的施肥技术等,以实现节时、节地、节水、节能、高效低耗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目标。其次,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粗放型农业模式不仅难以带来高效的农业产出,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环境友好型农业则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协调发展和环保的关系,更是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契合。
四、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构建高水平的农业开放新格局,提高农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水平和质量,对于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开放发展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首要任务是加速推进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以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的重要战略,要“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优势,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以及加工、仓储和物流设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农业“引进来”质量,把握融入国际市场的主动性,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以此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五、贯彻农业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贯彻农业共享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农业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群众在农业共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贯彻农业共享发展理念,正是着眼于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通过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王端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帖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