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行走在吉县的乡村田园,早熟的苹果已经果香四溢,中晚熟苹果园上方,一片片、一排排整齐的防雹网保护着苹果的安全,矮化密植的苹果园安装了自动节水滴管,还有无公害杀虫灯,水肥监测仪连接着全县苹果大数据中心,在苹果产业技术管理和提升方面,显得科技感十足。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围绕该县特色农业产业——苹果产业,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壮大培优产业、优化扶持政策、搭建创新平台等,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发展的助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化合作
聚焦产学研协调创新
吉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具备苹果生长所需的纬度、海拔、温差、光照、土壤、空气质量等六个最适宜条件,所产苹果具有“好看、好吃、好存”的特点。
60多年来,在历任吉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县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立县之本、执政之基、富民之举,咬定目标不折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苹果产业管理体系方面,该县采取“经营主体+脱贫村、脱贫户、务工收入、物资供应、技术投入、产品包销”的“1+6”帮扶模式,把果农变成“产业工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脱贫户签订务工协议,为脱贫户提供生产物资,厂家直销、赊账后付,无偿提供技术培训指导,以高于市场价格包销脱贫户产品,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在苹果产业创新管理方面,该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家政托管”的模式,将有意愿果农的果园流转到有能力的企业、合作社或技术能人手中实行托管,或进行股份合作,或进行承包,通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返还利润等方式,果农每亩增收560元左右,实现了村集体、企业、果农多方共赢。
全县苹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三级跳”,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产值超过15亿元,达到了苹果专业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从事与苹果相关产业的农民占全县农民的80%以上、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全县脱贫人口依靠苹果产业持续增收的达80%以上的“5个80%”,带动8万多群众务工增收。
该县深入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活动,重点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先后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等6所高校洽谈合作,开展人才政策宣介6次,推介农副产品和文旅资源11次。引进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魏钦平教授团队,挂牌成立了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发培育国内顶级、国际领先的新优品种。扶持苹果全产业链企业80余家,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苹果产业提质升级。
实施吉县苹果产业“三品一标”建设行动,科技引领优“品种”,创新驱动提“品质”,延链强链树“品牌”,搭建体系定“标准”,加快推进苹果国际服务贸易中心、数字化绿色包装园区项目建设,探索苹果期货交易,以标准体系、信息数据、技术服务赢得行业主导权和话语权,把吉县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果品服务贸易流通枢纽,探索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新路。
技术更新
产业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县专门成立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推广矮化密植栽培10000余亩,提升果农的管理理念和种植技术,带动了全县苹果种植技术的升级。目前,3400余亩矮化密植现代高效示范园实验地块均实现第二年亩产1000斤。”吉县高级农艺师窦兴华介绍道。
在苹果产业技术研究方面,该县在开展苗木繁育、苗木病毒检测、果品质量检测、生态环境监测、新产品研发、植保、冷链储存等方面开展研究,完善《吉县苹果栽培技术规程》《吉县苹果产品标准》,推行轻简化管理、机械化操作,从事苹果产业、农业产业的科学研究和试验,将在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中起到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作用,引领吉县苹果产业“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全县苹果产业全产业链转型提质升级。
在苹果技术成果研究方面,该县突出创新发展、突出“链主”培育、突出科技引领,围绕苹果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研发工作,将优势苹果苗木和优质砧木的繁育作为苹果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发展优质苹果种质种苗产业。运用大数据分析管控平台、电子商务产业链管理平台和5G+智慧果业平台,以“数智”赋能全面提升生产标准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构建了“前端生产管理—中端金融保险期货—终端精准营销”服务全链条智慧平台。
全县“家政式”生产托管果园1万余亩,覆盖脱贫户500余户2500余亩,该模式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十大典型案例。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4个,实现了“脱贫村有带动主体”和“脱贫户有产业项目”全覆盖,直接带动3000余名脱贫户人均年增加工资性收入8000余元。投产6条国内最先进4.0数字化分选设备,对苹果色泽、大小、形状、瑕疵及褶皱、腐烂等指标进行精准化分选,通过智能化分选、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入箱,确保每一颗苹果都是精品,建立吉县苹果质量可追溯体系。
政府推动
品牌影响高质量发展
苹果产业是吉县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近年来,该县围绕“链主”企业培育、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作用发挥、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塑造、数字赋能等,推动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实现城乡自由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启动苹果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国际数字化绿色包装园区项目,开展了苹果大数据云平台项目建设,延展生产、信息、包装、运输、仓储冷链、精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建成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和优质品种研发基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一院双基地”,开拓苹果采摘业、观光农业、功能农业、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业态,搭建起零工市场,苹果全产业链链条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群众有了稳定的产业收入和务工渠道。
以“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加大对吉县苹果的销售和推介。全县线上销售经营户100余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吉县苹果产业每年需450万人次的用工量,拉动餐饮消费1亿元左右、交通运输收益9000万元左右,带动超过2万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3年,吉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83元,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42元,同比增长10.3%。
在四川德阳成功举办吉县苹果品牌战略·城市符号发布暨招商引资大会,全面启动苹果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扶持苹果全产业链企业80余家,延展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
在加快推进苹果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该县围绕“链主”企业培育、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作用发挥、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快推动苹果全产业链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基础。
吉县苹果入选首批欧盟保护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作为苹果类全省唯一一家首批入选“圳品”名单。2023年,积极拓展苹果销售外贸渠道,指导帮助吉美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出口资质办理,多方对接对外贸易苹果销售商,20万公斤精品苹果出口英国利物浦。
如今,该县按照“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五年有标准”的总体安排,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苹果生产基地和加工、贸易、文化、果旅基地,让吉县苹果在全国优质苹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吉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区,吉县苹果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气候好产品”称号。
闫红星 闫海斌
【责任编辑 陈畅 见习编辑 张峰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