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革命歌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记录了胶东地区的革命英雄事迹,又融入了当地人民的记忆。新时代下,胶东革命歌曲仍然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一、胶东革命歌曲的内涵及特征
(一)胶东革命歌曲的定义。胶东革命歌曲是指在胶东地区创作或流传的,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英雄人物、工农生产以及人民群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根据《胶东解放歌曲选》等文献资料,胶东地区的革命歌曲多达300余首,这些歌曲反映了胶东人民在革命中的英勇奋斗和革命精神,展现了胶东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二)胶东革命歌曲的类型。(1)颂歌类,歌颂党的领导和胶东红军英勇事迹,赞颂人民的智慧和军队的威武。代表作有《歌颂中国共产党》等。(2)战斗歌曲类,聚焦胶东地区重大战役,描绘英勇战斗瞬间和激烈战争场面。如《仰望顶战斗》等。(3)工农歌曲类,描绘工人辛勤工作和农民在农业生产及社会建设中的努力。如《开荒歌》等。(4)妇女歌曲类,描写胶东妇女在生产生活、教育学习等方面的歌曲。如《模范的张大嫂》等。(5)儿童歌曲类,描写胶东儿童参加抗战、读书学习等方面的歌曲。如《儿童团的红旗迎风飘》等。
(三)胶东革命歌曲的特点。首先,胶东革命歌曲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如方言、民间音乐,贴近当地生活。如歌曲《改造二流子》通过通俗易懂的内容展现了胶东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其次,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事迹,展现了胶东军民的英勇顽强和乐观向上。最后,胶东革命歌曲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战歌式的进行曲风格,能够鼓舞人心和提振士气。
二、胶东革命歌曲与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胶东革命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胶东革命歌曲来源于胶东地区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备艺术欣赏和思政教育双重价值。这些歌曲不仅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提高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兴趣,还以积极健康的内容传递正能量。聆听这些歌曲有助于大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胶东革命歌曲契合大学生的审美情感特点。胶东革命歌曲在胶东大学生群体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感价值,契合他们追求高尚情操和精神生活的个性化审美。新时代下,大学生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追求,渴望通过艺术感受历史厚重和精神升华。胶东革命歌曲正是将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音乐的艺术形式,让大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情感共鸣。其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特点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感特点相符,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三)胶东革命歌曲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胶东革命歌曲,作为地方特色,以朴素的歌词和方言在胶东地区广为流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以歌曲形式表达思政教育内容,融合音乐艺术魅力,将抽象思政理念转化为生动的音符旋律,使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胶东革命歌曲作为历史回声,通过音乐展现革命历史与英雄事迹,为大学生呈现出生动历史画卷。胶东革命歌曲在胶东高校广泛传播,不但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还在集体合唱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国家认同感。
三、胶东革命歌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胶东革命歌曲为载体,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胶东革命歌曲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音乐形式,蕴含丰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内涵,是胶东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胶东高校应完善与创新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将胶东革命歌曲中的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教材中。积极研发地方性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把胶东地区的革命歌曲以课程形式融入思政课堂,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播放胶东革命歌曲,让学生感受胶东历史,激发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使思政课程更生动、立体、深入人心。
(二)以胶东革命歌曲为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厚植红色基因。校园文化活动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多种形式深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学生参与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提高教育实效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胶东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革命歌曲比赛、歌曲接力等活动,举办革命歌曲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歌曲的历史和创作故事。同时,开展革命歌曲创作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三)以胶东革命歌曲为载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展教育内容与形式。胶东地区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参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播放并演唱胶东革命歌曲,加深理解革命精神。同时,组织前往胶东革命红色热土调研,感受革命文化生命力,坚定信念。这些活动有助于胶东革命歌曲深入人心,重温历史,结合当代实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邵映冉)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