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立场;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悟其所蕴含的科学真理,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才能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坚持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引
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还为我们制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帮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辨证法则让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本质,找准发展的正确方向。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往往伴随着暴力扩张和资源掠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和冲突。相较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通过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我们可以在避免历史错误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这种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动态调整能力,使得中国能够有效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确保现代化进程不偏离正确轨道。
二、解放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生产力的发展是任何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生产力的持续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解放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资源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这不仅是对当前发展阶段的要求,更是对未来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举措来解放生产力。比如,中国的“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就是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这种绿色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人民立场,激发社会创造力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这一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了经济支持,更注重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把握正确方向;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们确保了现代化进程的广泛社会基础和持续动力。(刘少凯)
参考文献:
[1]周新城.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经济问题[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7.
[2]姜建成,孙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路径选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6):1-5.
[3]程元.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伟大新时代的现实意义[J].人文之友,2018(11):15.
[4]吴凡.民办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普及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159-160.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