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逐渐培育、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科学的思想领航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坚定“四个自信”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道路自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
18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西方国家先后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但随之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尖锐起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当时的工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许多西方国家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应对措施,以期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但终究适得其反,环境问题频频发生,甚至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而从根本上讲,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严厉打击任何以经济发展为由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自信,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和向往为着力点,将环境资源与生态治理有效衔接、标本兼治。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已经十分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已然开启,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正在展开。我们必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二、理论自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领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时代呼唤着生态文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推动着新时代磅礴前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中国解答,也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提供了借鉴。
三、制度自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积极探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早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就有关于保护江河湖泊的法令规定。《周礼》明确记载了虞衡制度:“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战国时期秦国的《田律》是最早的以法律形式出现的保护环境法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逐渐形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想尽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科学的思想领航、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和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安全、合理、高效的制度保障。
四、文化自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能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内蕴着丰富且深厚的生态伦理智慧,为新时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尊重自然”思想、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代先哲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我们必须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和气韵,丰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思想意蕴,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以便更好地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自信,不是一种无因由的自恃清高,无根无源的自信就等同于坐井观天、自大自傲;自信,也并非单纯取得成就之后的反思与总结,而是一种在奋进过程中不断激荡于人民内心、时刻鼓舞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摆脱贫穷、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精神理念。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四个自信”,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才能在中华大地上书写属于中国人民的壮美生态画卷,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李振逸)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