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红旗渠精神的生成机理
发布时间: 2024-07-30 11:28:58    来源:本站

摘要:系统梳理红旗渠精神的理论机理、历史机理、实践机理和地理机理,对于新时代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红旗渠;红旗渠精神;生成机理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1]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重要时刻,我们应认真梳理红旗渠精神的生成机理,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激励中华儿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奉献青春和智慧。

一、理论机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20世纪60年代,为改变自古以来缺水的现状,以原林县(今林州市)县委书记杨贵和红旗渠工程设计师吴祖太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他们身先士卒,率领林县人民,历经十年修成了红旗渠,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今天,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历史机理: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历程的展现

红旗渠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生动写照。林县曾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十年九旱,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林县给予了极大关注。经过多次调查、讨论、研究,1959年10月,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工程全面竣工。工程历时近十年,彻底结束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状态。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实践机理:立足实践、自力更生

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扎根于修渠实践中并不断丰富的精神[3]。红旗渠沿线山势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工程建设难度极大。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向大山屈服。在党的带领下,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采取凌空作业、凌空除险等方法,大胆尝试,克服困难,终于在巍巍太行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修建立足于林县具体实践,体现了林县人民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特质。

四、地理机理: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条件

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属于华北地震带,境内断层较多,大多属于正断层。林县大部分地域广泛分布着石灰岩,且多裂隙、溶洞,致使地表水极易散失。在有隔水层的地方,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相当困难。为了解决生活饮水问题,林县人民用一锤一钎削平了崇山峻岭、凿通了蜿蜒隧洞、架成了段段渡槽,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长期以来“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的问题,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4]。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今天,林州人民已将红旗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他们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之中,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解舒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J].中国人才,2022(12):2+1.

[2]韩秀琪.杨贵与红旗渠[J].人民公仆,2015(8):23-29.

[3]闫长斌,徐春华,高子鹤.红旗渠精神融入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与实践进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4(2):23-30.

[4]许传洲,滕皓.红旗渠精神的新时代意蕴与价值实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7-21.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0.3876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