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
发布时间: 2024-07-24 10:16:02    来源:本站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文化自信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溯源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价值层面,文化自信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重大意义;现实举措层面,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扩大对外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精神力量;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这凸显出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在发展前进中实现文明前进。

一、历史之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产生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富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滋养着社会主义文化之树枝繁叶茂。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如今的中华民族以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高度概括,是革命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经典标志。革命文化在党领导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丰富发展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态,提升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使革命文化成为新的时代标识。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今文化多元碰撞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为提高人民群众思想境界、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价值之维

(一)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五千年的积累与沉淀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内敛谦和、志存高远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形成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这些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苦难而不灭,在挫折中积极奋斗、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原因在于坚持发扬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铸就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每逢危急时刻,这些深深印刻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都能给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与活力。

(三)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3]。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至今,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贯穿始终。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谋新篇、开新局,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努力同各国一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实践之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坚定的理论自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2]。首先,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其次,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二)在服务人民上初心不改

中国人民在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文艺创作要反映人民的呼声,从人民群众的内在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立足生活实践,提供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贴近群众、感染群众,才能不断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组织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让人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精神文化的愉悦与内心的满足,筑牢群众文化阵地,坚定文化自信。

(三)在守正创新上永不止步

一方面,要恪守正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使其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与时俱进,开拓新领域、发展新观念、创造新成果、进入新境界,培育出一朵朵灿烂的文化之花。(赵薇 方宇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11):6-29.

[2]陈锡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的价值[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2):46-55.

[3]李彦霖.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探索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滇西边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编号:2023Y0541)。

 

(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

0.2428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