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平正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践的产物,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并且这种创造的合理性和进步性正在被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证实。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平正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享有公平的机会,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能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持续的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针对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比如,通过修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连通性和市场辐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又如,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等,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源泉。
(三)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持下,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国家还积极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与市场主体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共同努力,持续加大投入和支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以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国情适当调整政策,有力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崔国龙)
参考文献:
[1]邓永波.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场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J].政治经济学季刊,2023(3):1-15.
[2]谌睿.国民财富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初探[J].商展经济,2023(8):143-145.
[3]李国平,何皛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事实、理论阐释及机制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23(6):48-57.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 陈畅 实习生 翟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