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浅忆后土
发布时间: 2021-04-29 10:35:35    来源:


后土,古代指的是土地,或者说是指土地神,它主管阴阳,滋育万物,休养生息,被称之为大地之母。人们普遍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故后土与皇天一起被称作“皇天后土”,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土地是农耕文明之本,所以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无论是官方或者是民间都有着浓厚的后土信仰。

汾阴后土祠,位于我省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汾河在这里与黄河交汇。

从传说的黄帝在汾阴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算起,华夏民族对后土的祭祀已经历了近5000年。

史书记载,后土祠为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建于河东郡汾阴县,河汾之南侧的一座土丘之上,同年六月建宝鼎于祠旁,此后历朝历代均在此地行祭祀大典。由此算起,以官方或民间的名义对后土的祭祀活动也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明末荣河县一带屡遭水患,祠址多次迁建,至清初汾阴土丘之上的旧迹亦荡然无存,遂及又进行了两次重建,现存祠庙为清末同治年间所进行的第三次大型修建而成,规模虽不及以前,但依然雄风不减,风骨依然。

后土祠内现存建筑有品字型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三虎殿,秋风楼等,布局严谨,结构合理,是一处庞大与辉煌的古代庙祠建筑群。

宋元时期,随着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与鼎盛,作为重要表演载体多顶盖建筑——戏台也逐渐发展成熟。

后土祠戏台,其品字型造型奇特,设计风格独特,建筑工艺俊逸,其用途一般人理解不了。此戏台可以分别进行,单、双、艺三种戏曲文化艺术的演绎,关键是可以随时变幻舞台,演绎不同角色的,不同内容的戏曲文化,让到此的游客恍如穿越时空,这样的演绎技巧在中国古代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可想而知那时候中国的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当三座舞台同时都在进行表演时,观众可以通过行走于寺内中轴线“一眼观三戏”。若从声学效果上的角度,古人设计的这种舞台时综合考虑的是光与声的完美结合之传播特征。当你亲身体验一下后土祠内的中轴线,感受一下品字型戏台的魅力与视听效果,一定会让你感观新颖,大吃一惊。

后土祠的献殿与正殿里的匾额是枋木雕刻,壁上砖雕,柱上石雕以及房顶上的铁花,可谓是玲珑剔透,优美精致,巧夺天工。其内容以植物、花卉、动物等组合为情节画面,叙述民间典故。这些雕刻艺术不仅使建筑显得更加精美绝伦,而且还蕴含着十分美好的寓意。献殿西侧的明代轩辕扫地碑,正面居中刻着:“轩辕扫地云坛”六个大字,另有小字:“汾脽之曲,神龙盘护真形胜地,惧大河之北,渐已淹灭!”字样,让人顿生怀古追昔之意。

位于后土祠院落北端的“秋风楼”,临河雄峙,气度非凡。因楼中所藏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名闻天下。楼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南北穿通,周围砖砌花栏,东西两向各雕横匾,东曰:“瞻鲁”,西名“望秦”。

秋风楼一带是秦晋枢纽,常有帝王祈谷,历代名流学士在此吟诗作赋颇多,唐代王勃、杨炯、明代周有光都曾留有名篇,“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树色浮秦晋,河声荡古今”。昔日秋风虽辞去,浩然楼宇亦长存!

如今顿足秋风楼,已经看不到楼船与箫鼓,更难听到慷慨悲壮的棹歌,但它在汉唐风光无限的刻痕,依然回荡在大河之畔。

风云骤起,远眺河汾交汇,尽揽黄土高原勃勃生机于眼底,这正是人们钟情于后土祠之缘由所在,亦是凭吊上古人文始祖的精神寄托之所。

王恭俭



【责任编辑:周伟】

0.2365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