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角度来看,积分清零是否合法取决于商家是否提前通知。根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达应该受到尊重,而商家的积分制度也是一种合同关系。商家对消费者的单方承诺,应该在提前告知的情况下才能清零。如果商家没有充分告知,擅自取消积分,就违反了合同规定,属于不讲诚信的行为。
积分清零背后凸显了商家在奖励机制上的失信和失责。商家通过积分制度激励消费者,增加其忠诚度,是一种积极的营销手段。然而,如果商家在清零积分时未提前通知,就缺乏了对消费者的尊重和负责的态度。
积分清零背后的法律边界与商家责任需要厘清,消费者的权益不能被“清零”。在建立积分制度时,商家需要更加注重法律合规、透明度和消费者参与度,以维护双方的权益关系。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商家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
偷偷清零积分是薅消费者羊毛
类似的事发生不少,某影星曾经和一家航空公司发生纠纷,因为他抱怨该航空公司在没有通知他的情况下,将他好不容易累积的50万积分偷偷清零,而这50万积分,至少可以兑换一台高配苹果笔记本电脑再加一副苹果蓝牙耳机。
部分经营者在消费者使用积分时人为设置障碍,例如限制使用时间、有效期设置过短等,让消费者空有积分而兑换难,甚至有商家在积分使用时还设置了各种限制条件,消费者想要通过积分兑换到理想的商品不容易。部分经营者未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积分使用规则,且未提前告知消费者积分清零事宜,亦是不当行为,是对消费者的“薅羊毛”。这些不当行为性质和偷偷清零并无二致。
何不给“年底清零”多一点保质期
实际上,“年底清零”出现的问题,是商家“算错了账”。表面上看,通过“年底清零”,可以减少自己的支出,而实际上最终的结果相当于是“赶走自己的老顾客”。不打招呼就清零,如此“年底清零”不少商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自己心里的“利益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只是算了“蝇头小利的小账”,却没有算“面向未来的大账”。
真正聪明的商家,不仅不能借助“年底清零”的游戏规则,故意让“消费者的权益缩水”,还应该给“年底清零”多些宽容。除了到位的提醒之外,不妨给“年底清零”更长的保质期,让消费者看到商家善待顾客的诚意,从而让老顾客更有粘合性,总之一句话:商家对消费者多好,消费者就会回馈商家更好。“年底清零”别耍小聪明! 原载华商网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