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榆岭窊村:“头雁效应”绘就“风景独好”
发布时间: 2023-12-27 10:43:04    来源:本站
  •   村路形成环、别墅连成片、大棚山腰建、挣钱村里干、梯田美“出圈”,处处呈现山乡巨变的生动画卷。
      在地处晋西北的河曲县,因为一个能人,一个原本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康村、网红村,引得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这个人叫张福田,这个村叫榆岭窊。张福田是何等能人矣?榆岭窊村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仲冬时节,记者来到了这个在黄土高原上创造奇迹的村庄,切身感受这里的做法和变化。

    村庄巨变
    从贫瘠落后到宜居宜业

      上峁入村,豁然开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一栋栋两层小别墅,白墙灰瓦,整齐矗立。山坡上,一排排节能大棚顺势排开,天造地设般镶嵌梁间。远望,一层层梯田勾勒出黄河流域独特的“华美波纹”……来不及思量,榆岭窊村的美就醉了我们。
      榆岭窊村地处河曲县土沟乡,全村397口人,常住人口109人,有耕地3433亩、林地7058亩。如果将时针拨回到15年前,该村只是一个山高路远、田薄地瘠、生态脆弱、穷得叮当响的偏远山村。由于长期靠天吃饭,村容村貌破败,公共服务滞后,有人形容,“这是一块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
      穷苦的榆岭窊村发生巨变,始于等来了回村的张福田。
      2008年,乡党委动员该村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张福田回村造福家乡。“家乡人民养育了我,我富了不能忘记乡亲们。”在外靠运销煤炭起家的张福田,毅然回村挑起了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的重担。
      这之后,任谁也没想到,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他个人累计投入了1.6亿元改造村庄。
      村里吃水难,张福田找人打深井,540米都不够,打到600米才出了水。又从高到低建了三个蓄水池,方便村民用水。
      村里行路难,张福田先是硬化了通村公路12公里,后来又修了8公里长的二级旅游公路,直接通到高速口。村里人进个城,出趟门再也不是个事儿。
      村里窑洞破,张福田索性推倒,请人设计修建了48套徽派风格小别墅,免费分给村民,水、电、暖、有线、网络全部接上,村民还是一分钱都不用花。
      村里公共设施跟不上,张福田投资兴建了村剧场、文化广场、村牌楼;兴建了集卫生院、敬老院、学校、文化站、图书室、红白理事会、村“两委”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楼。
      村里生态环境差,张福田借助有关项目,大力推进沟域综合治理,实施浅山区植树造林4000亩;实施了20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治理和水源节水工程。
      村中没有主导产业,村民没有收入来源,张福田领头兴建高标准示范生态观光农业园,创办河曲县丰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领大家从事运输业、种植业,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15年增长了30倍。
      初心不改,历经15年持续改造,榆岭窊村还是山圪梁梁上那个村,但远眺极富诗画里的意境,全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的提升,却是今天谁也能看得见的事实。
      56岁的村民张混师,13年前全家还挤在破窑里,如今住进了160平方米的别墅,家里摆设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一手挥别过往,一手紧握幸福的张混师说:“家家小别墅,户户自来水,冬天集中供暖,不出村就有钱赚,这些好事想也没想过就实现了,这就是翻天覆地!”

    产业蝶变
    从靠天吃饭到瓜香果甜

      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
      让村庄美起来、让村庄强起来、让村民富起来,张福田领衔的榆岭窊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进程中,坚持把发展高质量农业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推手。
      过去村民祖祖辈辈从事传统耕作,靠天吃饭,始终走不出贫穷的怪圈。现在村里还做农业,却是盯着市场做农业,借力地域优势做农业,变“短板”为“长板”,变“短链”为“长链”,变“低端”为“高端”。
      榆岭窊村海拔1400米,光照充足,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周边群山环绕,无工厂污染,特别适合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张福田带领村党支部成立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丰禾公司兴建了69座下洼式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与省内外农科院所积极合作引进技术,设置曲线留人机制引进人才,大力发展圣女果、黄瓜、葡萄、西瓜、油桃等有机高端果蔬;建成了占地2000亩的海红果特色产业示范园;发动村民组建了种植、造林等4个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业态,创设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
      12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丰禾公司有机西瓜种植区9号棚,科班出身的技术员申东方正忙着查看吊蔓西瓜长势。“我们这里的西瓜实现全年生长,严格按有机种植规程操作,一个棚1亩地,冬天产量4000公斤左右,夏天则在5000公斤以上。”陪同记者的丰禾公司农场负责人王磊自豪地说,西瓜售价每公斤80元,和其他果蔬、杂粮等有机农产品打包,全部以冷链配送形式直供公司的“铁杆”会员。会员绝大多数分布在北京、太原等地,单个会员一年会费3万元。
      不换靶心,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坚持走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道路,以高技术、高质量、高产量要高效益,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断地延链、补链、强链,被大山包围的榆岭窊村种出了通过绿色认证的瓜果蔬菜,打造形成了集生态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种植、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有机生态循环产业发展链条,化身一个大棚满坡、瓜香果甜、荒山披绿、生机盎然的农业强村、美丽乡村。
      与此同时,村里通过探索“企业引领+盘活三资”“企业+农业公司+村级经济组织”等合作模式,确立了“公司经营+集体融合”的振兴村庄路径。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4.6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6万元。

    幸福质变
    从户有别墅到精神富足

      榆岭窊村之所以名声大振,传的最广的是张福田给每户村民发“福利别墅”。如果说不敢想的别墅给予了村民幸福质变的起点,那么今天精神上走向富足的村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好日子”没有终点,“越来越好”一定在后头。
      每天早上7点,60岁的村民张如英都会劲头十足,来到丰禾公司有机蔬菜种植区准时“上班”。通过培训掌握专业技能的张如英,一个月工资36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和老伴张林小在村务工,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全村人说不出张福田一点不好,总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实在的张如英说。
      72岁的村民张二为做梦也没想到,村里会一日三餐管饭吃。而这样的“好事”今年3月底就实现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享受到这一福利。这一创意的发起者,仍是一直崇尚孝老敬老的张福田。
      12月1日,阳光明媚,中午12点20分,记者走进该村“幸福养老餐厅”,看到在整洁卫生的环境中,老人们容光焕发自助取餐、开心聊天。坐在记者身边的张二为颤巍巍地说:“再没听说有这么好的村了,真是享上了福。”
      在榆岭窊村,这样的幸福不仅说在嘴上,装在心里,更洋溢在街头巷尾。
      让村民“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作为村里“当家人”的张福田和村“两委”一班人,近年来还把构建乡村善治秩序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有效载体,倡树文明新风,激发乡村活力。
      村里依据生产、生活片区设置了网格和微网格,有急事一呼百应,有难事互帮互助,有纠心事及时化解,通过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村里连续14年无矛盾纠纷、无上访事件发生;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村里评选出了“十星级文明户”和“十星级文明示范户”;设立“孝心榜”,将子女对父母孝敬行为上榜公示,营造团结向上、孝老爱亲、和谐文明的浓郁氛围。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大力培塑孝道意识、敬畏意识、诚信意识、奋进意识,近年来,榆岭窊村先后获得了忻州市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及山西最美旅游村和山西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富裕富足,榆林窊村书写出了一段黄土塬上的美丽传奇。
      有人说,乡村生活就是产业,乡村振兴就是平平常常的安居乐业。在榆岭窊村,记者看到了非同寻常的“安居”和“乐业”,看到了村民难以掩饰的幸福,更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希望。

    专家点评

      高山之巅,明珠镶嵌。
      榆林窊村在没有希望的地方,创造出了希望。梳理该村巨变的原因,激活乡村要素、集聚发展智慧、锚定“特”“优”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改造生态环境等都起到特定作用,但最核心的还是“头雁效应”使然。
      正是因为有了张福田这个心系桑梓的特殊乡贤,榆岭窊村的手笔才特别惊人、理念才格外高远、发展才又好又快。榆岭窊村的成功也许不可复制,但极具示范意义,留给了我们诸多现实的思考。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 王晓军
    本报记者金建强 郭云明


    【责任编辑 董晓飞】

    0.2617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