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和顺:做足牛文章 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 2023-12-27 10:41:34    来源:本站

  因牛而兴,因牛而“牛”,因牛而被世人熟知。“和顺县委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巩固衔接作为事关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围绕建设‘幸福和顺’、农业强县,从‘牛科技’‘牛产业’‘牛文化’‘牛精神’四方面发力,激活‘牛引擎’、做强‘牛经济’、擦亮‘牛品牌’、挺起‘牛脊梁’,以‘太行和牛’新品种、专业镇、特色牌,迈向‘幸福和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时代太行‘富春山居图’。”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顺县委书记许利伟说。

情牵牛郎织女的“金牛”

  “以南天池村为轴心,半径2-3公里之内,历代传承着许多与故事相关的古地名与景物名称有15处之多且当地村民至今还保存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织机的梭子和纺车以及古老的耕犁工具;有天然生成的,系统的,完整的和故事情节、细节相对应,相吻合的创作要素和典型环境。因此说‘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在这里流传开来……”基于此,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委员会于2006年命名和顺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和顺县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牛郎织女”的故事,因其流传早、传播远、影响深,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冠以我国“四大传说”之首,与此相对应的“七夕”节成为了全球华人公认的“情人节”。深挖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和顺县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中国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逐“牛”而行,记者走进群山环抱的南天池村,发现牛郎庙、南天门、喜鹊山及“天河池”等景观遍布四周,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氛围充溢乡间。村民李丙申对记者说:“有一天,牛郎照旧赶着老黄牛到山上放牛,走到天河梁山腰的金牛洞时,突然发现天空中飞来一片彩云。牛郎正在诧异,只见云端里走出一位美丽动人的仙女,仙女跳入天河池泉水中洗浴起来。牛郎赶紧拉着老牛藏进洞,隔着洞口的树丛伸出脑袋看个究竟……从此以后,牛郎每天都要牵着老牛上山,只要看见彩云飘来,就会立即躲进金牛洞。而牛郎常常放牛的那座山就被人们称做牛郎山了。”
  “除了金牛洞还有饮牛池、拴牛石……”记者在和顺采访中发现,作为“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要角色,牛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浩瀚的中华民间文学中熠熠生辉。“老黄牛牵起了织女牛郎的爱情红线,缔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化经典。而今,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全力做好这篇惠及千家万户,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牛文章’。”和顺县委副书记董国华对记者说,和顺县委、县政府借助“牛郎织女”的传说着力弘扬“牛文化”,每年都要举办赛牛大会,从而在全县形成了爱牛、养牛、惜牛的独特人文环境,使养牛致富的传统蔚然成风,并引进西门塔尔牛通过与本地老黄牛杂交改良品种,打出了“太行和牛”品牌。

良种联合攻关的“和牛”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经文人墨客的渲染,早已家喻户晓。也为和顺的牛产业发展,提升了知名度,赋予了文化内涵。基于此,关于牛的传奇故事,在这片沃土上不断续写……
  新中国成立以来,和顺县成为了全国首批黄牛改良试点县,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全省肉牛养殖重点县,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山类群选育基地县……和顺肉牛也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去年经过几代农科专家选育的和顺“太行和牛”被列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和顺肉牛”的改良和培育是一项百年大计,也是跨越发展的重要支点。在良种攻关阶段,“太行和牛”将完成核心群的动态调整和选育、系谱资料整理与育种参数计算、后备种公牛选育及现役种公牛维护与应用、遗传评估及分子育种技术研发,繁殖性状相关遗传标记检测等工作。届时,山西将彻底告别无专门化肉牛品种的空白。
  作为“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全省首家“和顺肉牛”核心育种场,山西银河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山西农大打造了科研基地——“和顺牛技小院”,并以“省校合作”为契机,在此引进了以张元庆博士为首的团队建设了“山西农业大学博士创新站”。目前该“小院”被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命名为国家级的“科技小院”。这里凝聚了一届又一届和顺县委、县政府五十年坚持发展养牛业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也凝聚着山西农大师生多年来的默默奉献与付出。从这里出发,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和顺大大小小的养殖户的牛棚里、山坡上,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和顺县转化落地,实现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如今,黄牛改良取得突破性成果,山西“和顺牛”不仅三晋叫响,而且在全国也赫赫有名,吸引着各地络绎不绝的养牛人前来取经……
  在此基础上,为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和顺县利用肉牛大数据平台和物联通信技术,建立肉牛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牛只的谱系信息录入与谱系系统建设,打通了从源头(优质牛源地)到餐桌(高端牛肉品牌)间的数据与利润共享机制;利用智慧化物联系统和牛只大数据平台,以数据验证和顺肉牛品质,同时也为终端市场提供牛肉溯源数据,为产地源头和消费市场建立了稳固信源平台;依托“活体资产确权”技术,将“数字化保单”应用于和顺养牛产业化发展当中,达到肉牛活体资产的资本化和养牛业规模扩张的双重目的,在有效地推动和顺肉牛扩群提质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户带来切实收益,使得和顺肉牛产业成为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为和顺县乃至山西省打造“牛只数据资产”,让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带动农民致富的“好牛”

  “牛文化”“牛科技”“牛产业”“牛精神”,近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从这四方面着力,激活“牛引擎”、做强“牛经济”、擦亮“牛品牌”、挺起“牛脊梁”,目前肉牛养殖已经成为带动和顺经济的重要支撑。截至2022年底,和顺县全县牛存栏3.7万头,出栏2.7万头;有141个养牛村,158个养牛园区;全县肉牛产业总产值41875万元,人均养牛收入4926元。养牛业带动4326户农户养牛致富,户均收益2.6万元。其中脱贫人口占比65%,户均收益1.5万元。
  去年,和顺肉牛的价格保持高位运行,一头品质优良的能繁母牛可卖到2.5万元以上,六月龄上下的小公牛、小母牛售价均在1万元到1.2万元之间。与其他地区相同月龄的肉牛比,和顺肉牛每头较其他地区售价高出3000元左右。和顺的肉牛为啥贵?为啥好?“除了品种改良,科技赋能外,和顺的牛是喝着矿泉水,吃着中草药长大的。”和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建宏对记者说,和顺县位于山西省东陲,太行山中段,县内群山连绵、漳水环绕,森林茂盛,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和顺气温低、无霜期短、降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的独特小气候特征,培育了和顺肉牛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严寒的特性。同时和顺县内除了有充足的地表水资源及5大泉群外,还有遍布全县的40多处泉群。此外,和顺县因海拔高低差异大,地形复杂,植物群落种类分布各不相同,五花草、胡枝子、野豌豆、铁扫帚、苦苦菜等几十种优质的牧草和中草药遍布山间坡地。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华北豹在此繁衍生息标志着和顺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高度丰富。2011年和顺肉牛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供港活牛)质量安全示范区……
  “和顺牛肉富含蛋白质及铁、钾、钠、锌、钙、镁等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高,对人体有益,营养元素含量高、种类全。”张元庆介绍说,采取边选育边生产的技术路线,和顺牛肉已经走进了周边百姓的餐桌。采访中记者走进了和顺县义兴镇东窑沟村,该村长寿老人特别多,年龄最大的刘鼠孩老人,今年已经100岁。儿女们介绍说:“咱本地牛肉口感细腻,风味独特。我们从市场上买回鲜牛肉,清水泡,腌了,再放上调料……三五天给老人吃上一块。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经常也会给他们做上一顿补充营养。”和顺县人杰地灵,再加上风味滋养,刘鼠孩的儿孙辈有的考入了中科院、有的考上了清华,都成为了栋梁之材。
  “弘扬牛文化,搭牛台、唱牛戏、发牛财”……今年以来,和顺县深入贯彻省、市培育打造专业镇决策部署,通过挖掘“和顺肉牛”特色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和顺肉牛”新品种培育项目,积极推进“太行和牛”品种审定,一方面在延链上细谋划,合作建成一个高标准屠宰厂,对肉牛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完成由田间地头到舌尖餐桌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强链补链上下功夫,把上中下游产业链衔接起来,建成集牧草种植、肉牛育肥、牛肉加工、皮毛利用、乳品制作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势,形成具有和顺地域特点的“太行和牛”产业集群,为和顺县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本报记者柳飞


【责任编辑 董晓飞】

0.2495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