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坊城新村:牢记殷殷嘱托 创造美好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23-12-20 09:46:45    来源:本站
  • 技能培训成了村民致富的“加油站”。


  •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冬日清晨,在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易地搬迁村坊城新村中心广场上,《好日子》那喜庆的歌声旋律不绝于耳。广场舞队员们欢快地扭动着身姿,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们用欢快的舞蹈抒发着对如今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云州区了解当地黄花产业发展情况后,来到坊城新村考察调研。他指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
      殷殷嘱托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以火热激情,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三年多来,坊城新村在党建引领下持续壮大黄花产业、巩固就业帮扶、完善公共服务,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坊城人家乐享无忧生活

      站在坊城新村中心广场四下望去,一排排房屋整洁宜居,党建室、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农产品展厅、技能培训服务站、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功能完善。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坊城新村由大坊城村和西咀村合并而成。2018年,两村196户412口人告别土窑洞,村民们住上了整洁明亮的新房子,燃气灶做饭、天然气取暖、上下水齐全,大伙儿在坊城新村开启了新的生活。
      “总书记句句关心老百姓,只怕咱穿不暖、吃不好。”70岁的白高山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考察时的情景,依旧激动。
      “小孙子已经上了村里的幼儿园,儿子在外当焊工特别忙,儿媳在村上班,我和老伴除了种地还能为村里干零活,我们现在全家都有活儿干。这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啊!”谈起如今的生活白高山赞不绝口。
      在村子最南边,有一处民房,朴素的装饰、朱红的大门、宽敞的院子,这里就是村里老年人津津乐道的“颐养之家”。
      走进“颐养之家”,宿舍、洗浴间、卫生间、管理室、娱乐室、厨房等10多间平房,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住在这里的十几位老人,有的聊天、有的晒太阳、有的在院里走动着锻炼身体。管理员正在厨房忙着准备当天的晚餐,鸡蛋、面条、蔬菜……种类丰富且营养均衡,还有为慢性病老人专门准备的伙食。
      “我在这儿住了一年多了,什么也不用操心,在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电视,和大伙聊聊天,伙食也很好,感谢党的好政策,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啊!”今年68岁的五保户刘守仁感慨地说,自从建起了“颐养之家”,村里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着落。
      “我们把养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整合利用资源,积极建设集住宿休息、休闲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村幸福院,努力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让在村里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坊城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巨文告诉记者。
      这些年,坊城新村的基础及服务设施年年都有新变化、年年完善新功能,村里先后建起了技能培训大楼、老年人关爱服务中心、幼儿园,新建文化广场5000多平方米,硬化街巷道路2万平方米。为了创建平安和谐美丽农村,村里还安装了摄像头和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全村监控、照明无盲区、无死角,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集聚带富一方百姓

      隆冬时节虽说步入农闲阶段,然而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里却一派繁忙景象。一罐罐啤酒在流水线的传送带上缓慢移动,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包装。这些成箱的啤酒将以最快的速度运往大同市的各大商超,让市民品尝最鲜爽的滋味。
      “搬得出”之后,“稳得住”就成为坊城新村工作的重点。当地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利用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起了黄花产业,并通过黄花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当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
      而从如今所取得的成效看,“过得好、能致富、乐意住”成了坊城新村群众的新口头禅。
      “欢迎你,李润连!”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内,打卡机亲切的一声“问好”,村民李润连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换工装、穿鞋套、戴手套、消杀……一系列操作后,李润连来到产业园生产线最末端,和工友们一起整理黄花酱包装箱。
      与坊城新村一路之隔便是已经运营两年多时间的黄花产业园。黄花酱、黄花酱腌菜、黄花啤酒、黄花干菜……园区展厅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黄花产品。当记者走进云州区坊城产业园1号车间,阵阵香味便扑鼻而来,经过切料、炒制、洗瓶、装瓶等流程,黄花酱就制作完成了。
      据园区负责人庞有权介绍,目前园区共有黄花酱、黄花酱腌菜、黄花啤酒3条黄花加工生产线及一条小杂粮加工线,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加上黄花干菜和小杂粮大宗交易及线上销售,全年产值十分可观。
      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寻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按照“抓产业、稳增收”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支部+产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精准施策,成立坊城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发展以黄花为主的特色长效产业。目前,全村黄花种植面积788亩、经济林370亩、小杂粮290亩,均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在当地干部同心实干中、在黄花产业园加持下,坊城新村群众的致富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如今,坊城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不到6000元发展到如今的1.8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过去的45万元增长到今年的102万元。

    干群合力共建和美家园

      在党建引领下,坊城新村现在已成为云州区乃至大同市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中,产业带动好、就业帮扶好、公共服务好、精神状态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
      “我们村这两年名气大了,产业火了,前来务工的人、外地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就决定回村开饭店,在家门口赚钱。”回村创业青年魏刚信心十足地讲述着。
      今年36岁的魏刚身怀烹饪手艺,前些年一直在外务工,虽说收入尚可,但与妻子孩子聚少离多的日子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村里客流量不断增长让魏刚看到了商机,他今年初返回村里,将家里的正房和厨房进行了改造,办了证件,“黄花村饭店”就在小两口的辛勤努力下开了张。“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六七百块呢!”魏刚满意地说道。
      家乡的变化产生了虹吸效应,这些年先后有十多人返乡创业就业,白利军开起了电焊门市部、袁金亚成了黄花产业园生产线上的熟练工、刘有仁也在村合作社里找到了新岗位……
      为了不断拓展村民的就业渠道,党支部、村委会还将技能培训服务站办成了大伙的致富“加油站”,驾驶、修理、缝纫、电焊等技能培训班在服务站里搞得红红火火,持证就业成了坊城新村村民务工增收的好途径。
      在村幼儿园的户外小广场上,二十多个学龄前小朋友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一边学唱着歌谣,一边欢快地做着游戏。
      图书角、美工室、音乐室、科学室……不到1000平方米的幼儿园内一应俱全。“这是去年区里经过多方协调,在全区农村中第一家高标准建起的现代化幼儿园,今年又新配备了免费校车接送。附近村民每天早上送晚上接,不耽误工作,还避免了接送孩子路上的安全隐患。”杨红平副园长告诉记者。
      能安心回村创业,孩子有地方托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坊城新村幼儿园为返乡创业就业群体解决了后顾之忧。
      对于村庄的巨变,西坪镇副镇长、坊城新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和驻村第一书记陈巨文是见证者、亲历者,看着村里开办的幼儿园和“颐养之家”,看着村里年轻人都能打工挣到钱,看着村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看着村里建起的黄花产业园,看着村民的精神面貌一天一个样,团结奋进的村干部们与全村群众一道,见证着村里的配套设施从无到有、村民生活从“愁”到“福”的发展过程。
      2020年以来,坊城新村党支部及村集体先后荣获全国“双百”产业扶贫示范村、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山西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刘世贵坚定地说:“我们决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再立新功,一定把坊城新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白慧磊 杜淼 李钰珏

    专家点评

      坊城新村的前身曾是两个贫困的小村庄,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坊城新村的发展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是坊城新村脱贫的关键举措,同时他们注重后续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和企业合作,发展了黄花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脱贫群众的收入水平。同时,坊城新村还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提升了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坊城新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这里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才能让农村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研究员 李云龙


    【责任编辑 董晓飞】


    0.2609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