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自然村,2022年2月14日,“山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冯南垣村挂牌。
“我们立足霍州市委对冯南垣村产业规划和自然禀赋,整合校院力量成立专家服务团队,围绕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精准发力,助力旱地富硒小麦、设施果蔬、油料观光和霍州年馍加工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科技小院’培养知农爱农新人和乡土人才,打造‘农业特色研学游+乡村文旅游’,使冯南垣村由一个灾后重建村蜕变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传统村落。”项目首席专家、山西农大小麦研究所党建友研究员介绍说。
有机旱作农业:品种加技术效益高
“真是没想到春玉米田小麦亩产超过700斤,还是小麦研究所的品种和技术靠谱。”冯南垣建阁家庭农场负责人朱建阁说。
针对冯南垣村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施肥不科学、种植技术缺乏、品种老化等问题,项目组通过新品种引进示范、地力提升、综合新技术示范,打造优质高产标杆;召开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推广有机旱作新技术,实现富硒增产增收。引进9个旱地小麦新品种,筛选出特色小麦品种1个、抗旱高产综合抗性好旱地小麦新品种2个,为冯南垣及霍州市6万亩丘陵旱地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推广团队集成的省主推技术“旱地小麦一优四改绿色栽培技术”,使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373.3公斤,较农户对照田亩增产58.5公斤,亩增效益175.5元;同时研发推广了“旱地小麦富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使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366.3公斤,较对照田亩增产51.5公斤,亩增收154.5元,亩施硒肥节本130元,达富硒农产品标准,为霍州年馍提供了优质富硒小麦原粮。
设施农业:三产融合高质量推进
“通过科技人员手把手技术指导,全村设施果蔬纯收入近25万元。”冯南垣村新农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德平说。
针对该村无设施农业基地和种植经验现状,项目组协调村集体平整土地近20亩,建设设施大棚8座。通过筛选优良品种、配套黑膜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和智慧大棚建设等新技术,实现果蔬无公害优质生产,构建了集“观采智教”多功能设施农业助力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引进种植番茄品种1个、樱桃番茄品种2个、西甜瓜品种1个、甜瓜品种2个,将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融为一体;示范推广项目组多年凝聚的省主推技术“有机生态基质栽培技术”,通过黑膜水肥一体化绿色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节水50%、减肥20%、省药30%;引进昆虫授粉代替激素蘸花或人工授粉,提高优质商品率10%以上,生产的无公害果蔬每公斤售价高出市场价1元;实现一茬生产西红柿10万公斤以上,纯收入20余万元,集体增收3万元,形成“冯南垣果蔬”品牌。
构建了“智慧+”“授粉+”“文旅+”“研学+”一体化设施农业体系,实现冯南垣村设施农业由零迈向准4.0时代,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油料产业:添人气促景观增收入
立足冯南垣村发展乡村旅游定位,通过良种引进、农机改良、配套轻简栽培技术,形成“春观油菜秋赏葵”周年景观,实现油赏兼用促产业增人气,助力乡村游繁荣发展。
通过品种引进油赏兼用甘蓝型冬油菜优良品种2个,奠定观赏和高产基础;研制改型新的油菜补水播种耧,实现精量播种、补水和镇压等一体化作业,提高油菜出苗效率,实现一播保全苗;创新集成“两早一防一补肥”的高海拔油菜轻简栽培技术,打造乡村振兴“大地画”70亩,吸引众多游客打卡赏花,为冯南垣乡村旅游增加了新亮点。同时亩产油菜籽183.3公斤,油葵155公斤,实现高海拔旱地“两年三作”新油料模式,年亩增收480余元。
霍州年馍:标准化生产提档升级
针对霍州年馍各地风味口感各异、花色功能单一和标准化加工缺乏等,项目组投入16万元在冯南垣村建设标准化年馍加工坊为研发基地。
通过采集霍州年馍老酵面团,分析鉴定其优势菌群,确保霍州年馍风味口感的一致性;通过增添功能性配料代替人工着色剂进行配色,在年馍制作中添加山西特色杂粮粉,丰富了年馍种类,提升了年馍产品营养价值,创制的新型功能年馍,附加值更高;与企业联合,对霍州年馍加工小麦面粉、水质、优势菌群添加等原料、加工工艺、储运保存等进行研究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霍州年馍加工标准,计划申报省地方标准,实现霍州年馍标准化生产,提升霍州年馍品牌效应。
项目组定期培训年馍加工骨干人员4人,使其成为年馍加工能手,带动村民50余人开展年馍加工,新技术使年馍生产效率提高20%,人工成本降低30%,年馍加工坊年纯收入超20万元,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为培养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在冯南垣村主街道建设“冯南垣科技小院”,作为研究生研学、专家服务、农业成果展示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平台。同时将科技小院和年馍坊等以农业特色研学游融入冯南垣村乡村文旅中。本报记者张美丽
【责任编辑 董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