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2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项目142项,引进博硕士人才400余名……”这张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洪洞县深化市校合作实施“双千工程”“双百工程”的日就月将,精进不休。
近年来,洪洞县对标对表山西省、临汾市决策部署,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笃行实干,勇毅前行,交出了一份“翻腾奔涌 动能澎湃”的人才答卷,奏响了“才聚槐乡 赋能未来”的华美乐章,为洪洞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才智支持。
构建人才发展“大格局”
洪洞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137”人才工作举措为抓手,坚持党管人才,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高位推动,健全完善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构建“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不断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率先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在全县各单位选拔80名人才工作者,统筹负责各单位、各行业、各领域相关人才工作,打造“覆盖全县、上下贯通、精准服务、高效办理”的人才服务保障新模式。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洪洞县坚持“刚柔并济”,从“硬实力”和“软环境”发力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生活保障,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真金白银引人才。创新出台《“引才兴槐”新政9条》,县财政每年保证人才专项经费400万元以上,持续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开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制定全县《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人才领导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用活编制存量,破解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编制瓶颈,灵活解决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用编问题。
多点发力聚人才。借助“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的契机,聚焦青年“学习、工作、生活”全链条,持续优化来洪洞的大学生实习实践服务流程,为来洪洞的学子提供生活津贴和住房保障;以大槐树文化品牌为引领,整合境内广胜寺、白石红军八路军纪念馆等特色资源,创建红色文化研学路线,积极开展“青春兴晋 学子归巢”社会实践活动,会同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各企事业单位为来洪洞的学子提供社会实践岗位,不断创优青年发展生态环境。
精准施策育人才。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各专业领域开展技能人才大练兵,常态化邀请各领域专家教授开办知识讲座,积极拓展外出高端培训,先后赴珠海、成都、苏州等地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和人才工作者素能提升培训,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水平。选拔40名县委联系的高级专家,成立14家“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工作室,全方位开展“名师带高徒”传帮带活动,突出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技能发展、人才更替培养。
点燃人才发展“强引擎”
洪洞县以“深化省校合作 共建12大基地”为契机,在乡村振兴、农产品提质增效、传统产业转型、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率先发力,并接续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果。
农业“新”。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与苏州硒谷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大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基地,为洪洞富硒农业发展提质赋能。
工业“强”。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华科大3D打印技术应用于华翔铸造批量生产,成功实现华翔集团高端铸造国家专业化重创空间的“国字号”跃升。
文化“深”。与北大、山西传媒学院围绕大槐树精神研究、老家餐饮品牌推广、根祖文化深度挖掘双向赋能。
城市“智”。与浙江大学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深度合作,达成集智库合作,智慧党建、智慧抗疫、智慧生活等链条于一体的全链条式便民服务模式。 民生“惠”。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对接合作,积极推动县新中医院和群众体育馆建设,共建中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就“中药材小镇、中医文化研究、三甲医院创建”等具体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一系列的合作成果,在全县加速形成了人才兴产业、产业聚人才的生动局面,为全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转型的洪洞,求贤若渴;发展的洪洞,海纳百川。当前,洪洞正处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冲刺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洪洞县将始终坚持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导向,以更加开放的人才理念、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更加优质的人才环境,诚邀天下英才相聚槐乡,共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闫伟 巴德方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