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灵丘县:笃行实干促振兴 绘就乡村新“丰”景
发布时间: 2023-12-01 10:47:15    来源:本站
  绿色产业与美丽乡村在此交相辉映;生态田园与宜居乡村在此和谐共生;基层治理与文明乡村在此相辅相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来,灵丘县以“做强特色产业,办好民生实事,抓实巩固衔接”为目标任务,对接中央、省、市工作要求,接续奋斗,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将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共绘新时代“山乡巨变”新篇章。


乡村“蝶变”满目新 振兴步履铿锵行

  近年来,灵丘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持续开展“三级包联、五个强化、三个到位”巩固衔接专项行动,将党旗牢牢插在巩固衔接前沿阵地。引深“领头雁”队伍建设,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挂钩;较真碰硬,8个巡检督导组开展不间断随机督查,扣紧任务落实“责任链”。同时,县内186个行政村已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一支“知农事、解民情、懂经营、善治理”的基层战斗队已然成型。
  作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该县以全域有机农业为引领,聚焦有机蔬菜、杂粮、苦荞、肉牛、渔业五大产业,布局绿色现代农业新赛道。全县创建有机旱作杂粮示范片16个,示范面积2万亩。西红柿、黄瓜、草莓、食用菌……全县1771座温室大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聚宝盆”。南美对虾、稻蟹共生、鱼稻共生的培育,让“山水灵丘”做活“水文章”,渔业产值占全市份额80%。“有机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持续壮大的特色产业更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就业,全县1178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直接或间接带动2.9万人就业,人均增收1500元。秦淮、京东、中联心传等龙头企业则为8000多名劳动力保障了稳定就业。同时,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共安置2456人。村民收入稳步提升,群众认可度大幅提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和健康帮扶“双签约”达10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地落细;年内10920人次享受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发放资助金760.5万元,全县无辍学失学现象;年内投入资金1736.6万元,改造农村危房801户;投入维修养护资金253万元,对35个村实施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受益群众8650户24231人,全县21项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指标全部达标。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为群众撑起“幸福伞”。
  同时,通过问、算、核、判、评,“一户一画像、一户一套餐”,随时跟踪掌握返贫致贫风险点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县18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截至目前,省考、国考以及自查问题全部整改清零。
  “近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路面硬化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也收拾了,厕所干净又卫生,住在村里特舒心!”白崖台乡村民刘玉海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扮“靓”的是村容村貌,温暖的是民心民意。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卡+道德银行”的积分激励机制,白崖台乡自2021年以来共积分1.1万分,兑现奖励15.4万元。
  时入冬令,敬酒、舞龙、秧歌……《龙渠沟的老百姓》大型民俗实景演出正在移民新村龙渠沟村内火热排练,朴实真挚的笑容布满每一位村民的脸上。送戏下乡、送艺下乡、送电影下乡,“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花塔乡村艺术节……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罗罗腔等本土剧目也乘着非遗建设的东风,走进景区、学校,传统剧目焕发着新活力。目前,全县共建成12个县级文明实践基地、600多个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动员650余支志愿服务分队宣传党的好政策,确保精神文明成果“飞”入千家万户。
  笔直整洁的乡间道路,生机勃勃的特色产业,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今日的灵丘,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

“黄青绿”并驾齐驱 “水旱棚”同步增收

  苦荞凉粉、青背山羊肉、羊肚菌,舌尖上的灵丘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灵丘县立足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黄牛、青背山羊、绿色苦荞为代表的“黄青绿”强势崛起,以渔业、旱作农业、蔬菜大棚为代表的“水旱棚”持续增收,“特”“优”农业由大变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
  作为山西牧坡面积最大的县,灵丘全县天然草地占地220万亩。近年来,肉牛(黄牛)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2022年底,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4.845万头,现肉牛产值达到6.94亿元。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灵丘肉牛市场广阔。犊牛、母牛销往河北保定,育肥牛远销湖南、湖北等地。
  在抓良种、扩规模、提效益的同时,推进屠宰、储藏、销售全产业链建设,出台了《灵丘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进肉牛养殖全产业链发展,投资8890万元的平型关畜产品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已具备投产条件,运营后年可屠宰肉牛10万头,细分为38种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马中赤兔,羊中青背”,灵丘大青背山羊具有蛋白质含量高等优势。通过组建保种选育核心群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大青背山羊存栏量达10万多只,繁育基地50个。举办首届乡村“六月六鲜羊肉节”、开设保护工程培训班、在北京举办青背山羊品鉴会,灵丘县用多种方式打响大青背山羊的知名度。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大青背山羊品质不断提升,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地,大青背山羊成为农户脱贫道路上的“致富羊”,带动50多个村的群众年增收2000元以上。
  作为“国家优质苦荞生产基地”,灵丘种植的荞麦颗粒饱满,有机、无公害。多年来,灵丘依托校地合作优势,不断培育高产优质苦荞品种。目前,全县苦荞常年产量700万斤,年加工量近4500吨,灵丘苦荞销往全国各地,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
  “九分山水一分田”的灵丘大地水量足、水质优,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增值空间。11个乡镇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50吨,渔业总产值近2886.3万元。近年来,该县发展冷泉水渔业,实施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在红石塄乡下北泉村晋北地区最大的虹鳟鱼养殖基地实施了“全省水产养殖特色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2023年,灵丘县扩规提档9大渔业养殖项目,努力在培育市场、延伸链条、叫响品牌上下功夫。同时,随着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项目的投产,实现利润1500万元,带动当地村集体年增收83万元。
  历经10年探索,通过分层次、分区域、分作物开展有机旱作封闭示范,走出了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路子,灵丘有机蔬菜、有机杂粮等进市、出省,上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群众的餐桌。2022年,“十四五”重点研发有机旱作项目落地灵丘。
  近年来,该县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等瓜菜,全程绿色无公害,通过平人农场远销北京、天津等城市。全县1771座温室大棚在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的同时,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2023年,通过项目招商,在3个乡镇推进实施了1万亩的麒麟西瓜种植、名特优新番茄产业示范园项目。

融山水底色 谱文旅新篇

  平型关大捷景区、含水人家、白求恩博物馆赓续革命血脉,传承红色精神;依托赵武灵王墓、北魏觉山寺、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明代内长城等文化资源,重温沧桑巨变,体会古意灵丘,车河、龙渠沟、城头会、北泉、花塔、小寨等有机社区和田园综合体,邀世人品鉴诗意山水,感受绿色灵丘。
  灵丘,一方古老而富有活力的热土,正在以山水人文为底色,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截至9月底,全县接待游客约1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灵丘正在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书写着红色动人、古色引人、绿色宜人的美丽新篇章。
  “现在的周六日、节假日,我都来参加演出,既能展示咱新时代的新气象,还能有收入,多好!”正在乘车赶往北泉村荷塘舞台的王春兰笑着说道。《山水北泉》演出将本地历史及风俗编成实景剧,由村民自己演自己,几乎场场爆满,每年40余场演出,共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拉动当地收入280万元,直接带动上北泉村、下北泉村60余户村民经营的饭店、民宿、摊位等户均增收8000元。
  近来,大涧道情、红石塄秧歌、北水芦小曲等非遗演出和云彩灯、打铁花、舞龙舞狮等非遗技艺陆续走进景区,得到各地游客的高度认可。步入“灵丘百工坊”内,工艺铁壶制作、麦秸画、剪纸、草编等30多个手工艺品品种和300多件文创产品让游客大饱眼福,购买留念。
  关山叠翠,绿水环绕的车河有机社区以唐河丰沛的水资源为基础,打造出以休闲旅游、民宿体验、特色农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乡村田园般的休闲慢生活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村民免费住进了宽敞舒适、具备接待游客能力的新型民居,建成了会展中心、生态餐馆等,配套建设了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成了高标准的养老院。打造“梦幽谷”旅游景点,并建设冰雪项目——“听溪冰雪缘”,填补灵丘冬季休闲旅游空白,“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的“车河”模式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领头雁”。
  平型关文化旅游节、趣味横生的农民运动会、喜庆的农民丰收节等文旅活动年年举行,2022年、2023年灵丘县连续举办了全国“村晚”。门头水乡农耕文化季、花塔艺术节、赵北乡农耕文化季、黑龙河村乡村文化旅游节、福田灯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尽显灵丘的和美与朝气。

本版文字:张雁林 李强 彭国强
本版图片由灵丘县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董晓飞】

0.8223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