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基层审计机关对推动区域经济改革和维护地方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审计过程中仍存在短板及隐藏的审计风险等问题亟须解决,所以本文结合基层实际,对提升审计质量的意义和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定程度上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有效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
一、提高审计质量的意义
1.提高审计质量是树立审计权威性的前提
审计监督如果缺乏权威性,审计机关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审计结果就会被束之高阁,审计工作就无任何意义。虽然近年来审计整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依然屡改屡犯,审计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提高审计的权威性的前提取决于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审计工作质量越高、效果越好,审计越有权威性。反之亦然。
2.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众多因素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难度和随之带来的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加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得出结论的偏差、审计处理的不当等,还有法律风险、廉政风险、保密风险等这些审计潜在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这些风险,势必会降低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影响审计整体质量。
3.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转型的根本途径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等形势的变化,新型行业的崛起和发展,各行各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等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审计事业也在紧随改革的步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但仍有很多的短板和不足,所以重塑审计模式,变革审计思维理念,助力审计机关自身的转型迫在眉梢,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发展,审计事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二、审计质量控制中问题分析
1.受审计领导体制的直接影响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地方审计机关要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经济监督,又受制于地方政府,这必然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而且审计自身没有司法职权,审计结果的处理只能移交纪检或者相应的主管单位,所以审计的独立性只能算得上是一种相对独立。
2.审计监督覆盖率低
基层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除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项目、组织部交办的经济责任项目、每年的市本级预算等必审项目以及政府交办的临时性项目外,还有部分人员外出交叉、借调,导致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甚至连本单位审计计划中的项目都难以完成,部分单位甚至多年未接受审计,难以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3.审计理念及方法依旧是粗放型审计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仍采取以前的翻阅账本的老办法开展审计工作,且传统的审计方式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所以在现有审计条件下,突破传统的审计模式、创新审计方法、积极探索新路子显得尤为重要。
4.缺乏复合型人才
一是审计机关大多为财务审计人员,缺乏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师等方面的人才,导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较少。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自己不精通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看不出、拿不准,使其蒙混过关。二是少数人不能严格遵守“四严禁”“八不准”的工作纪律,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三是审计干部队伍接力不畅,精通业务的“70后”即将退休,新一批的“80后”“90后”干部经验欠缺,难以独立完成审计项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基层推进高质量审计的对策建议
1.提升审计机关独立性
审计具备了独立性,才能保证审计机关经济监督工作不受外界干扰,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现阶段,“双轨制”的提出既有较强的现实可能性,又从整体上提升了审计独立性。“双轨制”就是在政府和人大之间建立了不同的审计组织,并履行不同的审计职责。这一体制改革既保持了现行国家审计对政府的经济监督职能,又强化了人大预算监督职能。
2.调整优化机构,深化改革
由于审计过程中过多地将审计对象集中在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大资金的相关预算单位,导致除了这些重点审计监督对象外,一些看似无权无钱的部门很容易被忽视,这些部门由于缺乏长期监督,导致其放松警惕,再加上审计力量不足、任务重等,很容易造成审计盲区。要扫除这些盲区,一是要优化配置,收集各个预算单位预算一体化数据,然后运用大数据分析对疑点数据进行筛查,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审计计划;二是会同市财政局、市编办等部门增编扩员,配强审计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绩效审计,揭示财政资金在管理使用以及建设运营后的经济、社会效益。
3.创新审计方法,突出审计监督成效
一是把审计项目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解读和研究作为审计工作的事前准备;二是依托计算机审计转变传统审计模式,从现场审计转变为非现场审计,优化人员配备,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从抽样审计转变为全覆盖审计,挖掘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三是项目审计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强化研究审计,运用横向融合(把财政、金融、企业、经责等涉及方面相互衔接、协同调查)、纵向到底(从项目设立初期到预算安排再到资金拨付,循着资金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的审计方式,精准地揭露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揭露问题的认可度和提出建议的接受度,为事后的有效整改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强化审计整改监督机制,审计的根本目的是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发现体制、机制的缺陷或者管理漏洞,进而解决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只有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效能。
4.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建设
一是借调一批审计、法律、工程造价、金融等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等培训,注重业务知识的积累,补齐能力短板,增强综合专业素质,努力成为各审计领域的“领头羊”;四是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让我们做事更稳重、决策更谨慎,做到精益求精。
总之,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基本要求,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只有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意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促进审计事业不断发展。(作者:孝义市审计局 侯燕彦)
【责任编辑 董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