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龙之所以如此喜爱在广场上活动,是因为自己一段偶然的经历。原来,47岁的庞茂龙身无长技,以前就在附近打些零工,但干干歇歇,总不长远。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去年,听闻村里的锣鼓广场、观光步道和蔬菜大棚配套道路工程即将开工,庞茂龙就试着报了名。
“干活的过程中,建筑公司的技术人员会定期给我们做专业技能培训。”原本还担心能力不足的庞茂龙,一下有了信心,他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勤加练习,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工资也跟着水涨船高。
从做帮工到做小工,再一步步做到大工,庞茂龙越干越有劲,整个工程下来,拿到了三万元的工资,这让他十分满意:“每天在家门口的工地上干活,挣得还不比在外打工少,关键还能学到技术。”
“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务工,真正实现了从‘给老板打工’到‘为自己做事’的转变,工程质量没得说,而且工期也缩短了一个月。”项目承揽公司技术员李强对以工代赈项目的成效十分满意。他们公司中标的下团柏村锣鼓广场、观光步道和蔬菜大棚配套道路工程,都是以工代赈项目,共计发放劳务报酬240余万元,超过了工程总投资的30%。
今年5月28日,以“小城烟火、最美汾西”为主题的团柏首届古村落文化节在锣鼓广场开幕,众多游客在此打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把展示基地长久设在这里;蔬菜大棚配套道路工程顺利完工,20座大棚的辣椒得以顺利运往太原、西安等地;在外打拼的企业家主动带着千万元资金回乡开发民宿产业。
……
一时间,下团柏村在互联网火爆出圈,成了远近闻名的热门村庄。庞茂龙逢人便说:“这就是咱下团柏村,看看这文化广场、这老式院落,让在城里住的亲戚都羡慕得不得了!”
在下团柏村党支部书记仇建平看来,以工代赈项目开启了村民增收的“幸福门”。他提供了一组数据:2022年下团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余元,2023年有望突破80万元。目前在大棚务工的村民有40余人,每月工资3000元。正在建设的大棚二期项目完工后,全部52座大棚将带动团柏乡其余9个村的产业发展,解决全乡100余人的就业问题。“以工代赈项目给村子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村民没事打牌喝酒的人少了,勤劳务工的人多了,全村的风气为之一新,不少百姓甚至已经和建筑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另外一些人也选择‘组团’外出盖房挣钱。”仇建平说。
实际上,同下团柏村一样,汾西县不少村镇都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县长霍俊波介绍,近年来,汾西县共开展包括基本农田建设、修筑田间道路、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在内的以工代赈项目74个,共计发放务工群众劳务报酬2793万元,并创造了连续25年项目不断档的骄人成绩。
什么样的项目适合以工代赈?在汾西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师俊斌看来,主要从五个方面考量:能否有效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能否在项目建设中发放更多劳务报酬、能否广泛组织和吸纳带动农村困难群众务工就业、能否拓展赈济模式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能否支持重点工程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此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汾西县还坚持对以工代赈资金和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单位按要求将劳务报酬优先足额发放给参加项目建设的农民群众。同时实行项目实施单位质量责任终身制,确保工程质量达标,高效运行。
生活环境变美了,村民钱袋子鼓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由“赈济”到“振兴”,汾西县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正绘就出一幅“授人以渔,富民兴村”的新画卷。
【责任编辑 董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