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山西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2023-08-22 09:55:11    来源:本站


20205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1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时强调:“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20235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考察时再次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是山西全省上下必须扛牢的重大政治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蓝佛安在山西省第九次旅发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山西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山西文旅集团立足山西文物资源禀赋,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谋划,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文旅集团市场主体优势,提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路径对策,以有效促进山西文物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高质量发展,激发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山西省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之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9处,国有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地面文物古迹31000多处,宋辽金以前的地面木结构建筑120座,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及山西省文物局官方网站相关信息显示,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约占52%,全省11个市均分布有不同数量、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数量在2000处以上的有6个市,分别是:晋城市5447处、晋中市3876处、太原市3795处、运城市3686处、长治市3674处、忻州市3663处。

山西“国保单位”质量高、种类全、年代跨度久远、保存原貌完好,蕴含文化多元,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革命遗址等相关类型。在531处“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古遗址46处,占比8.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占比5.3%;古墓葬20处,占比3.8%;石窟寺及石刻15处,占比2.8%;另有其他类一处,为稷山大佛。众多的文物资源代表了山西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山西还有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1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19处中国传统村落等珍贵的遗产资源。

二、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分析

(一)自营开发模式

自营开发模式即指企业对文物资源进行直接投资开发的一种模式。企业可筛选优质文物资源,进行直接投资开发;提取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文创研发,开发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衍生品;积极参与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等文物数字化利用项目,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物展览体验项目等。

(二)合作经营模式

合作经营模式即指企业与政府、事业单位或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具体包括以下模式:

1.政府引导型模式:政府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参与文物活化利用和开发。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文物活化利用。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专业团队对企业进行指导、培训,提高企业的参与文物活化利用项目的能力。

2.企业主导型模式:企业承担文物活化利用和开发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企业通过自身的市场、技术和管理优势,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标杆项目。政府可在政策、监管和服务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3.合作共赢型模式:企业和政府在文物活化利用和开发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发展。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渠道、资金支持和管理服务等,实现双方共赢。

三、国内文物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一)深圳市大鹏所城活化利用项目

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是我国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海防军事所城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圳别称“鹏城”即源于此。大鹏所城在维系社区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立足文化交流展示、特色旅游产业、生活服务配套等,把所城划分为明清海防主题展示区、非遗文化体验区、创意鹏城展示区、特色民宿体验区、特色美食体验区等10个主题功能区。将21处重点国保文物本体建筑作为文博展示空间,讲述大鹏所城的前世今生;将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空间,在原真风貌基础上融入新鲜产业,促进文物活化利用;非文物类建筑主要用于一般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等。

以多元文化交融为切入点,主打“大鹏风情居”“大鹏民间味”“大鹏烟火气”等特色度假体系,立足“商业+生活+景观”发展理念,推出消费体验式、复合文化型、网红潮流类等多元文旅业态,为游客与常住居民营造出一个开放混合的文化旅游街区。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活化利用项目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古城中轴线西侧,由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吉庇巷)和一条中轴街肆(南后街)组成。三坊七巷始建于晋朝,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古代“坊巷制”城市格局的珍贵例证,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通过探索多种方式,对古建文物进行活化利用。一是展馆打造,将尤氏民居打造为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二梅书屋打造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叶氏民居打造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二是民居提升,以展示闽都特色文化为着力点,对严复故居、林聪彝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进行改造提升。三是引入老字号,在临街店铺吸引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等传统艺术以及“米家船”裱褙店、“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进驻,还原古建筑原有功能。四是引进新业态,如中元艺术(传统雕刻与古典家具展示)、御驾文儒(汽车文化展览展示)、商印展示馆(印章文化展览展示)等优质商业、文化业态,以及麒麟书局(复合型书吧)、油纸伞及剪纸展示馆、国潮金鱼馆等创新文化经济业态,实现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五是举办丰富的民俗活动,在水榭戏台、小黄楼引入闽剧、评话、伬唱等地方戏曲,进行常态化演出;以还原历史风俗为重点,结合福州的各个民俗节日,举办元宵灯会、七夕乞巧、中秋摆塔、拜月等各种特色民俗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活动常态化。六是组织专家、民间文史爱好者对三坊七巷文史材料进行挖掘、整理和补充,推出《三坊七巷志》《坊巷世家》《三坊七巷史话》等书籍及杂志,积极推广坊巷文化。

四、山西文旅集团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项目思考

一是中国北方民俗展览馆项目。科学规划展览馆展陈设计,将技术、装置、互动、展示等内容有机结合,适度融入旅游业态,打造文化深厚、功能多元、长期有效、社会参与的复合型中国北方民俗文化展览馆,推动山西民俗类文化遗产活态展示传承,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是乔家大院文化园区。将推动乔家大院景区复牌放在乔家大院旅游发展的首要位置。围绕乔家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彩绘等古建文物资源,借助景区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景区自身知名度,打造乔家大院明清古建筑标志性专题展览馆和智慧博物馆,系统展示乔家大院民居院落的建筑风格、营造技艺等。探索建设乔家大院线下元宇宙空间,打造线上元宇宙体验项目,不断加强晋商文化故事挖掘,借助真人角色扮演,叠加数字化展示手段,多方位展现乔家大院所蕴含的古建文化和晋商文化等。推进乔家大院景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建设数字运营分析平台、智慧导游应用系统、智慧厕所等,将乔家大院打造成全省数智文旅景区的标杆。

三是昭馀古城茶商文化旅游区。紧抓万里茶道申遗契机,推动昭馀古城茶商文化旅游区提质升级。深挖昭馀古城茶商文化,依托古城古建文物及文化资源,对标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中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通过休闲活动体验、沉浸式街景营造、街头巷尾表演、复古茶商集市等形式创新性打造“昭馀十二时辰”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沉浸昭馀十二时辰,重现千年茶都生境”文化体验场景。依托昭馀古城万里茶道体验馆、山西茶体验馆,在做好体验馆数字化展陈升级的基础上,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物研学基地,以神农尝百草、万里茶道故事等为载体,设计研学体验活动,还原明清时期山西茶商收茶制茶、水陆交通、差旅住宿、税费厘金等办茶行程环节,让游客真实体验茶商生活。

四是娘子关景区。紧抓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推动娘子关景区多元业态提升,并向更高等级景区迈进。充分挖掘娘子关景区古关隘、古长城等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和山川、泉水等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价值,整合景区商业街、主题民宿、乡村民俗等业态,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开发运营,打造古关隘长城文化标杆景区。根据娘子关长城的历史沿革、建筑结构、修筑工艺、主要战役、军事意义、保护技术以及所蕴含的长城文化、长城精神等内容,开发娘子关系列研学课程,设计多样化的研学体验活动,打造以长城为主题的文物研学基地,通过研学使中小学生深入理解、深度体验娘子关长城背后的中国古代智慧,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是武乡八路军文化园项目。以武乡八路军文化园为核心,深度整合武乡县周边革命旧址、传统村落、散落的红色遗址等资源,拓展开发红色文化建筑风貌民宿、特色餐饮、红色主题营地等新业态,打造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文物研学基地。以八路军文化园珍贵革命文物及百团大战总指挥部旧址为核心,结合游击战体验园军事体验项目,打造“主题课程+参观体验+情景演绎”相结合的,兼具教育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研学产品,重点凸显在以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平型关战役遗址为重点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中的关键作用,引导游客在红色研学旅行中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六是天官王府景区。围绕阳城天官王府景区所涵盖的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的古建文物资源,结合当地民俗、物产、非遗、传统文化等,打造山西古建筑活态体验空间。深入挖掘与天官王府相关故事、典故、人物形象等,依托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不同类型的古建资源,融合数字3D多媒体灯光、数字虚拟表演互动、实景再现等技术,再现当年生产生活的繁荣场景,让古建筑文物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古建场馆内设立与天官王府古建相匹配的特色展览,以历史性、实用性、艺术性视角展现天官王府的建筑风格、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使古建与展览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共同成为“以文化人”的载体。

七是参与建设文物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紧抓全省“集中财力实施数字化保护专项工程,为保护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的发展机遇,结合集团智慧旅游板块,运用3D4DARVR、全息影像、数字仿真等技术,重点参与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等文物景区数字化发展,建设文物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增加展览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创新发展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进一步拓展文物类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空间。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将文物类景区场景运行情况在三维可视化系统中实时呈现,实现监测、巡检、可视化、病害分析、保护预警等功能,提高对文物景区景点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八是参与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紧抓山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的相关要求,全面梳理黄河沿线文物资源,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主导或参与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依托山西省智慧旅游云平台,探索建立不受空间约束的线上黄河文化线上博物馆,实现数字化藏品在线展示,培育高新视频新业态,打造黄河文化新视听。

五、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路径建议

(一)系统梳理可活化利用文物资源

系统梳理全省各类文物资源,根据资源属性、文保等级、归属单位、开发现状、周边环境等情况,结合文物活化利用政策,建立全省可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清单。对照清单选择合作意愿强、发展前景好的文物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项目洽谈,建立省文旅企业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储备库。

(二)培育文物研学基地

以深入研究研学政策,充分调研当前省内、国内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为基础,依托文物空间地域,以文物为载体,培育打造文物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提高游客对文物及其背后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引导游客在研学旅行实践中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

(三)打造标志性专题博览馆

围绕特色的文物资源,打造标志性专题博览馆,集中展示山西魅力文物文化资源。强化数字引领,充分发挥山西文旅云智慧服务功能,加快向智慧数字转变,将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于博览馆文物资源中,实现博览馆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四)打造文物+演艺跨界融合项目

发挥集团演艺集群矩阵优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产资源,与山西省博物院、山西大剧院等进行合作,深入挖掘文物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对以文物为主题的优秀舞台作品,运用5G+X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通过“文物+传统文化+高科技+穿越+舞蹈”的形式,打造山西文物+演艺的跨界融合新体验。

(五)开发精品文物主题旅游线路

紧抓“十四五”时期试点建设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我省力争建设文物主题游径、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集团现有文物类景区,积极参与开发优质文物旅游资源,打造高品质文物景区,培育推出精品文物主题旅游线路,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力争纳入国家、省文物主题旅游线路。

(六)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加强在供给端的生产创造力,以各类文物资源为创作对象,提取文物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元素,融入现代创意设计理念,通过创意策展、文化授权、故事驱动和跨界融合等多种方式,将文物资源与动漫、游戏、电影、音乐等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市场吸引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

作者单位: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王琳



【责任编辑:周伟】

0.3569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