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归纳共同富裕向度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有利于为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和保障。本文从理论逻辑提出“新型现代化”思想,从历史逻辑梳理改革开放前后共同富裕现代化探索,从实践逻辑突出新时代共同富裕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新内涵和新路径,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宽。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理论逻辑:共同富裕向度下“新型现代化”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里并未直接使用“共同富裕”这一用词,但共同富裕的思想始终贯穿在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之中,具体体现为剩余价值学说与资本扬弃论,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了共同富裕的两个层面,即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条件和经济制度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第一,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展开,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且成为增殖衍生的动力,在与国家体系中的政治制度结合后,劳动者受到资本和资本家的双重压迫,资本主义极大推动了生产力解放发展,但使剥削更为隐蔽和残酷。从剩余劳动的分配来看,主体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化为支配自身的力量,导致人类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形成悖论性贫困迹象,而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的角度,提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悖论贫困的根源,在私有制下劳动者不断贬值,而整体财富不断增值。第二,通过垄断达成的资本积累与工人持续贫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促使无产阶级的社会组织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为缓解社会矛盾、实现自我救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调整剩余劳动时间、挖掘世界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增加劳动者生活福利等;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先驱们基于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提出了“新型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必然消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解放之路,以资本扬弃实现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和现实纠偏。
基于此,马克思革命性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需以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为共同富裕向度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历史逻辑:共同富裕向度下改革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同志也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改革创新并付诸实践,不仅提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的重要论断,还主张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同等重要,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供给部分与工资部分三七开”,三大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形式、实现条件、实现愿景等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拓宽,从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深走实。邓小平同志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提倡多样化生产力发展形式,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共同富裕进程问题上,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两步走”战略,将目的和结果区分清楚;创新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是建立“小康”社会,即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为共同富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效地避免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随着国际形势与国内格局的深刻演变,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日俱新。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人民价值取向、经济基础与先进文化动力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在效率与公平相平衡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此期间,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大局稳定,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向前迈进。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共同富裕向度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是彻底消除贫困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新时代赋予了其新内涵和新路径,需要通过实践持续贯彻落实。
在共同富裕的内涵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都不能掉队”,反映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提出共同富裕五大具体要求,包含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美丽宜居生活环境,体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全方位系统性。
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上,新时代经济转型期要求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也正是针对新时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矛盾的针对性策略。具体实践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体制,统筹协调地域发展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共同富裕向度下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中国具体历史国情基础上,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握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拓展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因此,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段萌琦,李晓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价值向度、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1-15.
[2]蒋南平,李艳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1):28-47.
[3]胡博成,朱忆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及世界意义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况光明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