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23-08-10 09:05:16    来源:本站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探索实践的纵深延展,我国城乡关系理论论述已经跃升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高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对城乡发展关系的更新境界和更高目标。这一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也是党领导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的实践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城乡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农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实践探索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的认识品格。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人民之所盼,是共产党人之所行。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作用非常关键。乡村要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而城乡融合应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作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决定,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破除壁垒,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尽管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但是,现阶段影响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在指导实践上仍有差距。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这份文件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在体制机制上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从根本上清除影响城乡融合的新旧矛盾,打通关键渠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的制度供给。一要整合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资源要素,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形成科学配置机制;二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挖掘乡村生态产品潜在价值,激发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三要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享发展;四要在就业培训、农村金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补贴等方面加大改革支持投入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补齐短板,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通

当前城市先进要素向乡村转移的水平明显较低,城乡要素无法达到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不利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科技、信息、产品等关键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是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一要加强政府调控引导和发挥市场作用,高效开发农村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加快一体化进程;二要运用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激发城市人才入乡创业的动力,创造农村人口返乡就业的条件,发挥科技成果下乡惠农的优势;三要适度放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用地管理,探索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推进农村闲置资源的多元利用;四要改变农村资本净流出的现状,鼓励城市资本、实体经济投资农村建设,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

三、深挖潜能,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对农村多样化发展和农业多功能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要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开发农村自然、文化和生态资源,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合作、品牌延伸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融合;二要发挥城市产业对农村产业的带动作用,将城市企业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方式引入到农村企业中,引导农村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最终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丰富优质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三要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契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城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城乡产业互动互助发展。

四、拓展空间,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服务设施,是农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相较城市而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入不足和发展滞后的问题。这在道路质量、水电供应、通信水平、环境污染、物流成本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因此,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要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一要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强化管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提档升级、扩容提标;二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保障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定位、有效分类,探索政府经费与社会多元资本相结合模式;三要推进城乡路网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信息网络一体化、商贸运输一体化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围绕美丽乡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持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稳固依托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刘勇



【责任编辑:周伟】

0.233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