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它从中国传统家国观念中汲取优秀的文化养分,站在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层面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微观层面讨论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体现出家风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价值,因此,必须继续领会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时代价值,为做好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由此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成为世代中华儿女秉持的治家理念。从逻辑序列来看,天下平的前提是国治,治国的前提是家齐,齐家的前提是修身。家教是主观过程,家风是客观存在,只有平衡两者,修身才能实现。郑氏家族是元代江南地区的名门望族,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以“孝义”为治家思想的《郑氏规范》,对郑氏家风起到了奠基作用。郑氏家教要求“子孙为学,须以孝义切切为务……此实守家第一事,不可不慎”,强调郑氏子孙要以积善积德、救难扶贫、博施济众为荣。郑氏家族中先后有一百多位县以上官吏,受到“孝义”教育的郑氏官吏中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而被罢官。
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是家庭幸福的有力支撑。中国传统家国思想认为家与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家国一体”的观念始终濡染着世代中华儿女。从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于爱家爱国之情的表达从未中断,体现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另外,《颜氏家训》主张“教儿婴孩”,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认为教育要从小开始,强调了家教的重要性。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应该在“人生幼小”时开始。让孩子在家庭中就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习惯,外化为行为。由道德支撑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有掌握科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
家风展现出一个家庭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内核,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最深层的、影响最深远的东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涵养更好的家风。家庭成员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风气的影响,并形成一种家庭独有的处世风格和对待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态度。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因此家风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妇女要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倡导“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重点强调了干部的家风建设问题。家风能够影响干部的作风,而干部的作风是政府风气的体现;政风的好坏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也关系到人民对待政府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都以家风为中心并彼此环环相扣,任何一个方面存在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家风问题上。除此之外,家庭是由亲情联结而成的一种比其他关系更加亲密的关系,因此要“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家风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其能够影响外部环境,而且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风气作为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本身就具有静态和动态的属性,这决定了它是会不断变化的。既然家风是问题的根源,并且存在向好向坏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就必须重视家风建设,实现家风向好发展,并以此改善政治风气,成为涵养良好社会风气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从家庭的角度回答了“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它需要“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美满”“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等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也是支撑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一提的是,家风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可传承性,因此它对家庭成员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和道德习惯影响深远,进而影响个人道德人格的实现;而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具备价值认同主体和自觉实践主体,而这种主体的实现又以一定的道德人格为前提和基础。要重视家风在培育道德人格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和践行的价值准则。
参考文献:
[1] 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0-83.
[2]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30-34.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婉婧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