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调查研究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决定将“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可见一斑。在新征程上,如何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入群众中展现为民情怀,在深入基层中体现责任担当,在深入实际中做到务实求效。
关键词:调查研究;心要诚;腿要勤;事要实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生动实践,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从中体悟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政策,科学谋划工作。
一、心要诚:恪守为民情怀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首先要有情怀,如果没有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人民情怀”,调查研究工作就很容易出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现象,就很难真正做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在调查研究中,党员干部的身份就是“小学生”“勤务员”,之所以调查研究,就是要了解情况,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求教。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深入寻乌与群众开调查会时,曾把群众比作“可敬可爱的先生”,对他们是要抱着“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求知的渴望”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只有心诚情深,才能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听到人民群众的心里话、知心话,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那些人可有话讲啦”“各行各业的情况,都跟我讲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传承和发扬了党的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不仅将自己当作“小学生”,还将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勤务员”,他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给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示范,如:上土炕盘腿而坐与群众话家常;掀开锅盖看看群众吃什么;摸床被了解群众住的是否暖和;饮瓢水品百姓甘苦;冒雨趟积水了解港口吞吐量情况;等等。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一个个调查研究中的细节让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走进了群众中间,更走进了群众心里;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深入群众中、一个个不经意间的细节里、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一句句嘘寒问暖的话语间,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体现着深厚的为民情怀,正是对人民群众这份最浓的情,转化成了勇挑重任、一往无前的责任担当,转化成了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为民解忧的过程。调查研究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最终,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好不好,就是看问题解决与否,群众满意不满意。
二、腿要勤:经常体察民情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有脚沾“泥土”的一股“倔劲”,要肯下苦功夫、真功夫,经常化、常态化地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在勤于搞调查研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示范课”。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了解情况,跑遍十里八村,倾听群众诉求,正如他所说,“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在福建省宁德市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曾在烈日炎炎的6月份,不顾高温酷暑,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由于交通条件落后,沿途徒步走了4个半小时,进村之后,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据陪同调研的当地干部回忆:“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勤于调查研究的作风一以贯之,他的步履遍及31个省区市的城乡、厂矿、学校、社区,顶风雪、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过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20多个贫困村,听真话、察真情。正所谓“万水千山总关情”,为了深入调研察民情,他曾经一天换乘三种交通工具到群众家里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正如他讲的“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他还专门引用过陈云同志讲过的一句话“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因此,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要常常进行,只有双手沾泥、双脚着地,才能对实际情况了然于胸,对存在问题有应对之策;如果长期待在办公室,走不出“文山会海”,仅仅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关起门来做决策,就会脱离实际,滋生经验主义。正如李强总理所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只有经常深入基层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才能够听到真话、察到实情,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通过经常性、常态化的调查研究,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
三、事要实:注重调研实效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务实避虚,真抓实干。以务实之风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最终解决问题,让群众满意。
(一)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调研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立足点、着力点,做到对情况了然于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在情况明晰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选择调研地点、调研对象和调研主题时,要聚焦热点、难点和堵点,要多去那些问题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越是这些地方,越需要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弄清楚、搞明白;而不能只去一些亮点多的“被调研明星乡”,“来去匆匆,最后空空”。要切实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真正做到带着问题来,拿着办法回。
(二)做到实事求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以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不能搞形式主义,切忌“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而要多看看“后院和角落”,如:寻找企业的困难点,问问企业发展中资金贷款,员工招聘等短板,看看农业生产的缺项,去群众家里掀开锅盖看看吃的什么,等等,同时,要警惕出现新的形式主义,杜绝“材料流转”“调研甩锅”“求量不变质”等异化苗头,避免“逐级调研”异化为“逐级要材料”,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规定,严明调研过程中的工作纪律,力戒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不深入。”要深入贯彻《工作方案》提倡的“四不两直”调研工作方法,切实做到“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三)要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度是检验调查研究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做调查研究的一个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调研归根结底是要落到释放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上。调研报告的形成不能作为调研的着力点,要在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上下功夫,通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让领导干部更有价值感、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开展调查研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去考察一下,发篇新闻稿,写个调研报告就万事大吉了。最终还是要做到真正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让群众满意。因此,调查研究的实效一定要体现群众所思所盼的解决,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注重“督查回访”,“要定期对调研对象和解决问题等事项进行回访”。看看群众的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在回访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总之,党员干部要通过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正了解人民的群众所思所盼,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所急所忧,最终让人民群众满意。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无论是掌握情况,还是研究对策,都不能刻舟求剑、闭门造车,要加强调查研究,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在调查研究中,听到真话、看到真相、结下真情、取到真经;在调查研究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领会;在调查研究中,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N]. 人民日报,2023,3(20):1.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文献出版社,2023.
[5]尹双红. 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N]. 人民日报,2023,4(10):4.
(作者单位:中共许昌市委党校)
余洋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