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根源和发展动力
发布时间: 2023-08-03 11:15:04    来源:本站


摘要: 社会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根源,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们维护、发展、调整、改变社会关系的需求中产生,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内容,完善形态。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由所处社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但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推翻资产阶级,而是要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关键词: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利益

一、社会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根源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研究社会历史必须以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将“需要”作为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动因和根由。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这一点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形式,同样来源于需要。从中国古代的“教化”,到近现代政党的“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不是来源于人们对社会关系进行维护、发展、调整、改变的需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了人们要从事生产劳动,就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指人与人在社会中所建立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制度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人作为社会存在,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共同生活,必然需要一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来维护、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调整、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

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自然不同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为维护或改变社会关系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形态、内容和方法也在不同社会关系下有所不同。

(一)血缘关系

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的社会关系以血缘为基础。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长久稳定,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关于义务的规定,如“孝”“悌”等。这种义务的传承大量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尚书·尧典》篇中,就有舜帝对“顽”父“嚚”母“克谐以孝”的记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血缘家庭逐渐扩大为血缘氏族。为了维护这种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原始宗教的形式发挥影响。《国语·楚语下》中记载道:“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易传》也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记载。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在人类社会开始之初就表现为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通过规定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称呼和礼仪来明确尊卑地位,维持家庭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道德品质,养成家庭氏族观念等。

(二)政治关系

随着分工的发展,单个人或者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交往个人的共同利益的矛盾出现。为此,“国家”——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出现,用来处理个体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社会从氏族公社演进到政治国家,社会关系也在最初唯一的血缘关系之外,增加发展了政治关系。

国家一经产生,就有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虚假的共同利益,实质是共同体形式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统治阶级建构其统治合法性。统治阶级要实现其统治,就要论证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并进行宣传教育,以实现被统治阶级对其统治的认同。秦朝一统天下后,通过封禅泰山来表明自己受命于天,通过琅琊刻石来歌颂自己的功德,扩大政治影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统治阶级树立和宣传有利于维系其统治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统治阶级作为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调节着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为了维系统治,培养所需人才,统治阶级利用其统治地位,将其思想传递给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使他们接受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例如,奴隶制社会提倡的“尊天”“忠国”等思想;封建社会,地主阶级规定了“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资产阶级则树立了与其核心利益密切相关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将其当作不容质疑的自然法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推广。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政治需要。首先,被统治阶级本身存在一定的精神需求,但他们往往从事繁忙的生产劳动,缺乏生产资料和时间来进行精神生产,因而他们只能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来满足需求,被迫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附庸。其次,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须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学习主流意识形态,否则就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

其四,思想政治教育为被统治阶级推翻政治关系创造武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做出了这样的论断:“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革命阶级想要争取更多的革命力量,就需要把自己的利益同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来赢得社会支持。资产阶级就是这样,用看似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和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虚伪的“普世价值”,取代了封建阶级宣扬的宗教虔诚和小市民伤感,破除了其统治的神圣性。

三、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

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无不同,都是由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资产阶级批判无产阶级“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可是资产阶级的教育也是由他们想要推翻或者维护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无产阶级仍处于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是“阶级的教育”,是无产阶级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但无产阶级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他们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把自己从剥削压迫的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实现本阶级的解放。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过去的革命,其目的不在于以新阶级的统治取代旧阶级的统治,而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与之相适应,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过去。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出于保证自身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来维护或者改变社会关系,而无产阶级“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要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的教育的终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

[4]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余一凡.《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05):148-157.

[6]李合亮,李鹏.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1):17-20.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煜



【责任编辑:周伟】

0.2536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