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在党的二十大上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有其内在深刻的理论渊源和文化根基。它既包涵着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特质,又植根于中国国情之上蕴涵浓重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中国式现代化根源生发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指导,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一脉相传;从文化根基看,中国式现代化启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流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雨润细无声;迈进新时代,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结,两者互鉴互通,互为补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添定力、增活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理论基础: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指导
(一)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代化是一场对人类社会影响空前巨大、史无前例的深远变革,范围之广包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烙印的资产阶级学者狭隘地认为,现代化起源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是现代化的创造者,过度美化了资产阶级的形象,当时的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容易受到虚假“理性繁荣”的蒙蔽。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指明了人类现代化的实质和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对现代化的衍生逻辑、内在矛盾、演进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现代化的开拓者。马克思始终强调要把人作为衡量历史进步和发展的究极尺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当人成为不被异化的力量时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14亿人民共同奋斗,要深刻认识到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非贫富差距拉大,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而非盲目索取自然,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而非暴力掠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而不是站在少数人立场上的现代化。
(二)科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从落后、愚昧的中世纪走向现代化,得益于三大思想文化运动。而马克思坚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考察,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性的,社会运动中最活跃且最革命的要素是生产力,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而非绝对精神的产物。从生产力的物质角度解读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唯生产力论”,认为生产力就是一切,而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一同研究,把现代社会的发展归结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现代化发展宏观目标。坚持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发展做到自力更生、抢占制高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保障市场经济活力的情况下推动生产力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在开放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机活力。
二、文化根基:启迪于本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流传
(一)“民惟邦本”的人本思想
作为公认普世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古往今来,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惟有“民本思想”代代延续,“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尚书》中“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将民众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精简概括。先秦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提倡“与民同乐”,即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唐代魏征也说,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颠扑不破的真理早已厚植在人们内心,伴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在具体的实践中,民本思想表现为官员在政治上要重民、爱民、恤民等,将心比心,体察百姓民生,重视群众利益。到了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推进,接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印刷厂礼堂向《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人员发表讲话中指出:“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的精华,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的高度自觉,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明确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必须要坚持人民至上,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回溯华夏历史长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民族基因,既能带领中华民族走过重重难关,又能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欲胜人者,必先自胜”等名言都在体现积极进取,自立自足的美好品质。一方面,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进步性,不主张人对大自然的简单掠夺,也不消极被动等待,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这种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体现了奋斗精神。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不畏艰难险阻,发挥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古代人民的奋斗精神下建造了都江堰、长城等伟大工程。另一方面,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从革命年代的井冈山精神、民族危难之际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直至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精神、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的探月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定的奋斗意志攻坚克难,必要时刻将奋斗精神转化为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创造。我们党正是在斗争精神的带领下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我国的现代化面临诸多危险与挑战,只有继续发扬先辈们一茬接着一茬干、过一山再登一峰、跨一沟再越一壑的奋斗精神,做冲锋向前的“奋进者”、做乘风破浪的“开拓者”,不畏艰险,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思想交融:“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虽然从文化样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产物,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相似、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唯物主义思想因子,“气”被认为是万物的本原,世界统一于“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现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众多思想家讨论钻研。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国古代也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比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看待世界的方法论上也有想通之处,班固的《汉书》中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指愿意考证古代文书中的真正意义,毛泽东重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并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这些共通之处都体现了两者有诸多契合之处,也证实着“两个结合”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巨大信心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4]王弼.周易注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 2012.
[5]董天工.春秋繁露笺注[M].黄江军整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张敏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