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建设海洋强国,释放“蔚蓝”力量
发布时间: 2023-07-06 11:33:31    来源:本站


摘要:纵观历史,向海则国兴,闭海则国弱。于中国而言,海洋强国建设乃必要之举,有着来自历史与现实的支持。海洋强国既是一个漫长征途与长远目标,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我国海洋建设的自身优势、严峻挑战与存在问题共同决定了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有其特色:(1)优化海洋治理与开发,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2)处理好与邻国及其他海洋强国之间的关系;(3)转变传统思路,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观念;(4)培育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从思想层面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关键词: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早在2000多年前,地米斯托克利就曾预言:“谁是大海的主人,迟早也能成为帝国的主宰。”自15世纪初,人类社会逐渐步入“海洋时代”,走向海洋、利用海洋成为近代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如今,海洋强国建设更是与中国兴衰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海洋强国建设无疑是重要一步、关键一环。

一、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性

(一)历史资鉴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证明凡是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海洋强国;而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则印证,忽视对海洋的利用与维护,将为国家主权与安全埋下隐患。

15世纪后,人们愈加发现,海洋不仅具有“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日常功能,更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社会价值。因此,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海洋逐渐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马汉海权论的提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几百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陆续以海洋为跳板,走上大国崛起之路,一方面通过海洋大力发展商业贸易与海外殖民,压迫与侵略其他国家;另一方面,凭借对海上重要“门户”(如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的占领与控制,维护自身霸主地位。

反观同时代的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封建国家,片面重视陆地,长久处在“有海无防”的局面之中。尤其进入19世纪,深受“海权论”影响的西方国家开始频繁地利用海洋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实际上,近代中国的耻辱正是从海上开始,进而导致陆海双失。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战争;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的江阴保卫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受到列强的海上入侵数达百次之多。可见,对海洋的淡漠、对海权的忽视不仅让中华民族丧失了发展机遇,更带来了惨烈灾难与沉痛教训。

(二)现实依据

海洋是资源的聚宝盆,自然资源丰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据统计,在全球200多个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分布在滨海地区的城市高达四分之三,世界70%的发达工业和80%的人口分布在沿海200公里的区域;另一方面,随着陆地资源的消耗与枯竭,海洋资源的价值更加凸显。

我国是当之无愧的海洋大国,海洋资源丰富。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对海洋的认识与重视日益深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海洋强国”上升至重大战略、国家事业的高度,海洋在中国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放眼全球,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球性的海洋开发与利用成为明显趋势。当前,以海洋为核心的蓝色经济也愈加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发展大势深刻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也是海洋强国。

二、建设海洋强国的现状分析

(一)固有优势

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强国相比,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有其自身优势。从现实层面看,第一,广阔的陆地是海洋强国建设的有力后盾与可靠支持。而我国拥有深厚的重“陆”传统与强大的陆上经济,能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直至实现海陆统筹发展;第二,中国有着建设海洋强国的丰富经验,其经验既来自对以往历史的反思,又有对西方崛起有益经验的学习、吸收以及对其强盗逻辑的批判。比如,美国虽是从陆地霸主转型为海洋强国的成功典范,但“霸权”“强权”逻辑深植其中,引发世界各国不满。以此为戒,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走向海洋,“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从历史层面说,从“精卫填海”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民族与海洋之间的互动从未停止,更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海洋文化,为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文明标识。

(二)严峻形势与存在问题

正所谓“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建设海洋强国,还应清醒认识到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与不足。

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为:第一,中国海洋主权受到侵犯。我国海域辽阔,然而有三分之一的海域面积存在主权争端,如钓鱼岛、南沙群岛等。一些国家罔顾客观历史事实,凭借自身地理位置的便利,非法将我国岛礁占为己有、制造事端,严重威胁我国海上主权完整;第二,中国海洋利益受到侵犯。海洋中资源丰富,南沙群岛附近就存有大量油气资源,但一部分却被菲律宾、文莱、越南等国家非法开采,这极大地妨碍了我国对相应海域的正常开发工作,甚至影响到我国的正常渔业活动;第三,中国海洋安全面临挑战。随着我国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的增强,我国维护海洋合法权益的态度日益坚定,这却引发某些国家的不满,甚至大力增强自身军事力量,伺机发动进攻,使我国海上局势更加混乱复杂;第四,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我国蓝色经济与海洋产业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与成就,但我国海洋生态现状却不容乐观,海域污染、生态失衡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还存在一些妨碍海洋强国建设的现实问题:第一,海洋法体系不够健全。国际海洋法律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有力武器,但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我国海洋立法起步较晚,至今较为薄弱,数量与质量都亟需加强;第二,海洋资源利用率偏低。在资源开发能力上,我国偏向于海洋“大国”而非“强国”,部分资源开发方式技术相对落后,增加了海洋开发的难度与资金投入,也会加剧污染,导致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第三,海权思想与海上力量较弱。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更应将建设海军、巩固海防摆在突出地位;第四,民众海洋意识欠缺。受到农耕文化传统的影响,国人大多存在“重陆轻海”倾向,加之我国的海洋意识培育工作相对欠缺,使人民群众缺乏对海洋基本知识的了解。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特色举措

上述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是一个独特课题,不能完全复制他国成功经验,需要在尊重客观情况的前提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

(一)优化海洋治理与开发,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

首先,进一步优化海洋治理。在遵从国际海洋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国先进的海洋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尽快出台完备的法律,实现依法治海。还要提出海洋治理合作方案,使各国共同参与到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技共享、海洋权益维护中来。其次,加大对海洋开发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海洋的资金投入有海洋研究、海洋教育、海洋保护、海洋产业、海军建设、海洋防灾减灾六个方面。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海洋科技,深化基础研究,为开发海洋提供认识论方面的指导,更要重视增强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二)处理好与邻国及其他海洋强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邻国众多,仅海洋邻国就有日本、韩国、越南等八个国家。为了营造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国必须以友好为基调。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与邻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同时,合作还能增进这些国家对中国和平共处理念的了解与认同,形成“合作-认同-合作”的良性循环,进而自觉抵制美国干涉,摆脱对其的经济依附、实现政治自觉;另一方面,我国与邻国之间确实存在一些海洋领土方面的争端,但在处理争议问题时,首先应秉持睦邻友好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地维护自身利益,遵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在我”的基本策略。

(三)转变传统思路,确立中国特色海权观

“海权”不等于“霸权”,中国若想走向深蓝,必须形成中国特色的海权观念。一是确立对岛、礁的占有权;二是坚决树立自身海洋权益,如海上通行权、海上管辖权等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三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呼吁共享海上通道,这是凸显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底色的一点。同时,中国虽无意做海洋“霸主”,但海军建设仍十分必要,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海军、海防建设的投入,增强海洋威慑能力,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

(四)培育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从思想层面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建设海洋强国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参与。应加大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与引导。第一,引导国民确立海洋强国价值体系,使其明确海洋强国建设是关乎国家兴衰的根本之计;第二,加强海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激发起保护海洋、建设海洋的责任感。国内众多“海洋类”大学更要紧密对接区域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构建海洋意识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丹柯.埃吉那与地米斯托克利海军政策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88-9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01(1).

[3]崔旺来.论习近平海洋思想[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1):2-5.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01(1).

[5]孙瑞杰,李双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态势及对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49-53.

[6]王琪等.变革中的海洋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0.

[7]杨瑾,李蕊.我国海洋科技现状及其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08):37-40.

[8]孙悦民,张明.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J].国际展望,2015,7(01):52-70+154-155.

[9]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欣怡





【责任编辑 周伟】

0.2305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