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351-40675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sxscdbrmt@163.com
消费者维权工作站 0351-4067522
山西市场导报社主办
面向市场·关注民生
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 2023-07-06 11:26:28    来源:本站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动实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因此,本文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从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城镇化;乡村振兴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概念自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而一直到今天,新农村仍在建设完善的过程中,建设好新农村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当地政府管理与规划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居住村民的观念守旧

新农村建设前原来居住的村民观念守旧,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生存发展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弱势群体,也难以融入乡村振兴的新趋势,存在着思维上的局限性。同时,原本居住在此地的村民耕种较为方便,耕地面积也较大,但进行新农村建设后会使得村民的此部分利益受损,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的补偿问题很难与村民协商一致,从而给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了阻碍。

(二)开发商的违章违规行为较多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发商在巨额利润的驱动和诱惑下,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处加、扩、改建的违章违规现象,导致原本规划良好的新农村在真正建设过程中问题诸多,出现不合理建造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物质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如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方面的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如农民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四)政策执行效率低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一方面,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时滞,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政策执行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鉴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

第一,村民要转变旧有观念,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村民集体的力量,监督政府与开发商在改造中的作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对新农村的意见不统一,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村民自己尽快转变旧有观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针对开发商的违规改建行为,建立一种“红黑名单”的信用监督机制。由于开发商在利益驱动和诱惑下,存在不少违章违规加建、扩建和改建情况,使得村民利益受损严重,政府管理难度加大,由此可以建立一种类似于红黑账的监督方法——“红黑名单”。如若开发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违章违规、侵犯村民合法权益时,该开发商就会被记在“红黑名单”上,并且这个“红黑名单”是与银行等金融业务的开放连接在一起的,黑名单累计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失去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这样名誉上的失信和经济上的失利会使开发商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所思量,违章违规行为会大大减少,从而保护村民合法利益,减轻政府管理难度。

第三,优化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应优化资源配置。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物资支持,同时还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支持,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

第四,加强政府职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加强政府的职能。具体而言,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结论与展望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较强的工作。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和规划落实工作,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如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参与等,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田晓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3]严小龙.“两个反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禹孟雨   杨慧霞  李思琪





【责任编辑 周伟】

0.2435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