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公元1573—1811年(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王家大院住宅群由西向东,由低而高,逐渐发展,修建了“五巷五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存大部分为清代建筑,部分建筑为明代所建。
王家大院顾名思义,乃王氏家族院落的统称,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主要建筑包括视履堡(高家崖建筑群)、恒贞堡(红门堡建筑群)、宜安院、当铺院、孝义祠等,共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
大院描述
王家大院地处黄土山区,建筑傍水靠山成阶梯状,所有建筑均完整保留,继承了我国西周(约前1122—前771)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庭院风格,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封闭。尤其是恒贞堡、视履堡建筑群更十分清楚地反映出了这样的布局形式。这两组建筑群在静升村道左沟两侧,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视履堡建筑群占地19572平方米,周边堡墙高筑,四门择地而设。穿越东、西堡门的是一条宽敞的东西向马道,沿马道的北面并列六路院落,中部四路分别为主院和厨院,主院建筑高大华丽,前堂后寝排列井然有序,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厨院则附属于主院旁边,建筑简单,与主宅第明显有别。西侧的书院、花院又灵巧多变。整座建筑群中的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可以上下左右相通于各院的门就有65道之多,尽管各院功能、形制和规模各有特色,但轴线布局仍然十分清楚规整。
恒贞堡建筑群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大小院落88座,堡内院、巷呈“王”字型排列,依山就势,由低而高,主院前堂后寝,部分又为前园后院。堡内既有富丽堂皇的大夫第、司马第、旗杆院,还有小巧别致的花园。其院落在布局上均严格按轴线对称排列。独特的是,恒贞堡建筑群除直观为“王”字型排列外,平面设计布局上还暗含龙形,头、眼、尾、趾、鳞一应俱全。
孝义祠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奉旨修造,面积428平方米,分上下两院,祠前有精美的石雕孝义坊一座,高7.36米,宽13.94米,皆由青石雕刻,坊心“孝义”二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手迹。
王家大院建筑物中的木雕、砖雕、石雕,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因地制宜,雕饰各异,刀法娴熟,技术精湛,诗文并茂,集民俗民艺于一体,分别装饰在斗拱、雀替、挂落、柱础石、栋梁、匾、额枋、帘架、门罩、墀头、影壁、上马石等各个部位,既是建筑结构上的合理构件,又丰富了建筑的装饰艺术,同时,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寄寓其中,营造出一个很强的艺术氛围,是王家大院古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王家大院所在地静升,古称“旌善”。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晋文公火焚绵山,后悔不已,“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随将环绵山之田封于介之推。后因地方语音演变为“静升”。静升系2003年10月9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十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儒,由儒及商,由商及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家族渐盛。据现存明天启五年(1625)所撰《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其家族在天启年间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可谓士农工商全方位发展。明清两朝提倡大家族,静升王氏家族即完全承袭了这种大家族礼制,很多在外地经商或做官者,一旦有钱有势有名之后,就不惜巨资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实现不忘水源木本,落叶归根,光宗耀祖,炫耀门庭之夙愿。
王家的祠堂有五座,分别为王氏宗祠、土派祠堂、孝义祠、怀远堂、好善乐施祠。王氏宗祠创建于明纪,清康熙五十六年至嘉庆九年(1717—1804)大修,其建于嘉庆九年(1804)的乐楼至今保存完好,据家谱记载,仅乐楼一项就耗银3200两;土派祠堂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怀远堂又名敦本堂,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好善乐施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孝义祠奉旨建成于清嘉庆元年(1796)。
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是静升王氏家族继明代辉煌之后的又一鼎盛时期,在此期间,王氏家族不仅修建了大量的宅院,还对祖茔进行了修缮扩展,祖茔占地360余亩,茔内墓冢井然,牌坊林立,松柏参天,肃穆森然。四周高墙紧围,茔门高耸,森森然“王氏佳城”一座。
王氏家族从清道光后逐渐衰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以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携财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名门望族的王氏家族历经六百多年的奋发与辉煌,渐次销声匿迹,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
普遍价值
王家大院不仅历史文化环境保存完整,而且“三雕”艺术品保存之多也为全国所罕见,是完好保存了原始风貌的一组明清古城堡式大型民居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的特色,反映了封建社会“以礼为本”的居住环境。它气势宏大,底蕴厚重,古朴典雅,雕艺精湛,是建筑技术群体的综合,是晋商官商文化的代表,是传统人类居住独特的遗存典范。
突出特质
晋商大院文化遗产无论是建置时间、建筑级别,还是木构遗存的状况均为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完好、历史价值最高的。
晋商王家大院与其他古民居相比,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突出特质:一是王家大院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拥有一个家族建造的宏伟气势,是中国北方汉民居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这是其它古民居不能比拟的突出特征。二是王家大院是最典型的中国晋商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是融历史、哲学、文学、力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等为一体的建筑杰作,充分体现了明清官式住宅的特点,并存在大量仅见于“王府”的建筑形制。三是王家大院在“三雕”艺术方面表现出的巨大成就,是晋商儒释道理想兼容共存的实物例证。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对研究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所表现出的技术成就和承载的文化,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具有杰出的地位。
完整真实
(一)、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王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无论从建筑实体还是其周边环境,均表现了良好的完整性,符合《奈良宪章》、《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完整性的要求:一是王家大院区域环境保存完整。关于王家大院区域环境的描述,自古造型便有“龙”、“凤”、“龟”、“麟”、“虎”五瑞兽为意象的、具备了完整意义的古代城堡形态,目前,上述“五瑞”的建筑物基本存在,从而保持了王家大院区域环境的完整性。二是王家大院核心区景观构成保存完整。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中叶,王家大院就形成了“两山、一河、三庙、一塔、五巷、五堡、五祠堂”的周边景观结构,建筑与山体、沟巷、山林绿化巧妙相间。三是王家大院内功能布局保存完整。王家大院的功能布局是中国民居布局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即若干民居建筑群互为毗邻,组成一组民居群,与其间穿插的民居、街巷,共同构成核心区,五座古堡环绕这个核心区外围分布,拱卫中心区,这一布局经历了几百年的陆续建置、兴废而自发形成,到明清间大体固定下来,目前,这一布局仍完好保留。四是王家大院视履堡、恒贞堡建筑群保存完整。五是王家大院周边重要建筑遗存基本保存完整。
(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王家大院符合《奈良宪章》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真实性标准:一是总体来讲,王家大院民居建筑形式、设计、材料基本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要求。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群经过明清两代的新建、重建、维修,保留了明清建筑的特征。这些建筑在形式、设计、材料方面均不同程度真实地体现出其所处时代的建筑在形式、设计及材料方面的特征,古建筑的总体布局风格与创建时代相一致,基本维持不变。二是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群从使用功能来讲,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对真实性的要求。三是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群从维修技术方面来讲,基本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王家大院古建筑群的修缮基本采用传统古建技术。四是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群从民居建筑位置和环境角度来讲,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要求。
总之,王家大院是晋商文化独特的文化资源,它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的特色,是传统民居建筑技术群体的总合,是晋商官商文化的代表,是传统人类居住的独特的遗存典范,是中华大地上不可多得的古民居文化遗产。
郑建华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