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重新引起重视。尼尔•波兹曼最早开启了对以电视为媒介的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而如今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泛娱乐化又有了新的表现和特征。对泛娱乐化现象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资本拜物教是其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资本拜物教 泛娱乐化
一、网络泛娱乐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泛娱乐化的产生背景
“泛娱乐化”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大众文化,它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随即席卷了整个英美资本主义市场。在大众文化产生之前,国家文化的领导权是掌握在英美贵族手中的,彰显着一种权威与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诞生,一种大众性质的文化应运而生,并迅速站稳脚跟。1985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最早将对泛娱乐化的批判面向世人。他在书中唱着印刷时代的挽歌,痛斥电视时代对人们生活的侵蚀,指出我们将毁灭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如今,我们所说的“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受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浅薄空洞的内容与粗鄙搞怪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它以各种娱乐方式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现出来,令人们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网络泛娱乐化的表现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世界成为大多数城市生活群体的娱乐首选,而智能手机的使用,则让互联网的用户成功从客户端转移到移动端。由于信息化高度发展,人们对手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依赖性,开始将大把时间投入到手机的使用上,其中又以娱乐方面尤甚。网络泛娱乐化首先表现在媒体内容的泛娱乐化。以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例,娱乐新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微博为例,微博热搜榜上整日最活跃的尽是各种明星八卦,而国家时政新闻内容反而较少。新闻的泛娱乐化正在逐渐影响着新闻的严肃性。不仅如此,各类自媒体平台竞相演化为泛娱乐化的主阵地。微信、QQ、小红书、火山小视频、快手以及这两年爆火的抖音等等,这些自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发布一些轻松的娱乐性内容吸引大众目光,长久以来使人迷失在泛娱乐化带来的浅层娱乐之中,从而加大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甚至导致网络成瘾。
二、泛娱乐化的根源——资本拜物教
(一)资本拜物教的产生
泛娱乐化的服务对象,归根到底还是资本。“资本”一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他在《资本论》中提到“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从商品的概念说起,继而引申到货币这一层面,紧接着对剩余价值做出分析,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所带来的“颠倒的世界”,世界的颠倒继而引发观念的颠倒,即我们所熟知的拜物教。马克思先就商品拜物教进行分析,随后阐释了拜物教的高级形态,即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以及关于地租的拜物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经济下的产物,它展现出人们对于资本的崇拜和资本下人们对于物的追逐。资本拜物教反映的不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却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了,这是对资本的一种颠覆性的认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因此,基于利润驱动,资本便开始将目光放到娱乐领域,迎合甚至诱导大众对于娱乐项目的消费并以此牟利。在这种刻意的诱导之下,大众对于娱乐方面的需求可能并非出自本心对娱乐的需要,而是陷入到资本拜物教性质的娱乐消费之中。在资本拜物教的影响下,人们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浅层娱乐,这就导致了泛娱乐化的产生。
(二)无差别的资本崇拜
网络时代人们对于娱乐方面的需求增加,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资本便不断进入到娱乐市场,将人们围困在娱乐的信息茧房里。由资本拜物教引发的泛娱乐化现象,这其中彰显了无差别的资本崇拜。首先,资本进驻到娱乐领域之后为了达到增值的目的,便需要使文化领域(包括文化的内容、形式、理念等方面)以泛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增加资本的间接获取。其次,在资本拜物教的影响之下,人们对于泛娱乐景观的占有欲增加。人们通过占有越来越多的娱乐来释放生活压力,并以此来彰显自己作为人本质的价值,这从另一个意义上加剧了泛娱乐化的蔓延。不仅如此,资本拜物教还促进了人的原始欲望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需求转变,从而使人的欲望变得更为广阔、多样化,这同样会导致社会泛娱乐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付文军,谭兴林. “颠倒的世界”: 资本主义的真实面貌——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核心的考察[J].江汉论坛,2019( 7) : 5-10.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倩倩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