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也因此派生出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分支,依托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也在向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数字政务平台的实践证明了以数字驱动行业变革已经成为世界创新的主旋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实现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 数字化 推进路径
一、教育数字化实施现状
(一)教育数字化资源获得长足发展
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数字资源库的应用方面。以上海市为例,2021年8月,上海凭借城市数字化的先进优势,将教育数字化与城市数字化相结合,成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地区差异较大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机会受限的状况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高校资源表现出了地域聚集的特征,重点高校主要集中在发达的一线城市,其他城市高校数量较少。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数字化也是由城市开始普及,城乡数字鸿沟扩大,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教育必不可少的联网设备、学习场景缺位。数字资源和拥有数字化教育经验的师资力量在城乡之间分布并不均衡。
(三)不同教育程度应用场景复杂多样
教育事业不仅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高校教育还有各种行业的培训教育。应用场景众多,在教学科研、教职人员、校园服务、校园安全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空间潜力巨大。但是不同的业务场景对数据的实时性敏感性要求不同,因此,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考虑不同业务场景对数据应用的差异化需求。
二 、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推进路径
(一)加强教育数字化硬件资源的供应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加大财政教育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支持教育资源供给,为打造数字化智慧教室、实验室、实训楼等配备互动面板、智慧(电子)班牌、人脸识别系统等数字化改革所必需的硬件设备。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上,要提供高质量平等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将最新的数字资源通过合理的渠道快速高效的传输给偏远学区。建设综合性的数字图书馆和线上电子阅览室、博物馆,真正实现跨区域、跨层级的教育资源共享。
(二)提升教职人员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
数字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迫在眉睫。具体来说,对于教师可以开展线上培训和线下教授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管理者利用数字化平台组织协调的能力。对于学生可以从课程改革入手,将数字化教育贯彻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学会用智能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管理技能
除了教育数字化硬件资源的技术支撑、教职人员的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还需要高校信息化负责人对数据治理工程推进方式进行运营谋划。数据治理建设策略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其中自上而下建设策略的特征是“标准、规范先行”。高校领导应重视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增强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管理技能。
(四)建立健全教育数字化下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创新推进新兴数字技术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深度融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数字化转型,理应成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打造一批数字化师德培育资源,支持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和在线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师德涵养。
(五)完善教师队伍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制度机制为教师队伍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保障。其一,建立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激励机制,通过交流轮岗、线上支教、智能教研、智慧教学,以及在绩效核定和职称评审等工作中合理倾斜等方式,引导优秀教师及其智力资源以“双线融合”、人机协同方式向乡村学校流动。其二,激励教育部门探索有示范效应、可复制推广的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模式典型案例和方法经验。其三,激励教师通过开发和共享数字化与智能化教育资源、工具和服务,获得合情、合理、合法的收入回报,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教师队伍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数字化发展及治理的社会协同性。
三、结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实现“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治理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帮助我们与世界教育进程相接轨,学习先进的世界文化技术的同时,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在兼顾多语言、多文化、多民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华民族的实践结晶和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涛,刘和海,白倩.建设学习型大国:以教育数字化践行中国式现代[J].中国电化教育.2023,(03):17-24+45.
[2]吴岩.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23,(02):5-10.
[3]许秋璇,吴永和.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逻辑框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02):31-39.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会计学院)
陈霞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