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风代表一所学校的学习风貌和文化底蕴,是衡量一所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三全育人”理念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校园文化底蕴薄弱、学风建设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素质不够高、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丰富校园文化、建立科学的学风制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学生教育引导等,以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学风建设
一、“三全育人”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
(一)“三全育人”与高校学风建设价值目标一致
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理念和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宗旨。“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中“育人”是核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分别是指育人队伍、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三全育人”理念目的在于整合高校在各领域和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有效推动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并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贯穿其中,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学风建设旨在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学风建设制度体系,以及教职工积极向上的治学精神和对学术的不懈追求。以此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树立端正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和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其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二)“三全育人”理念贯穿高校学风建设全过程
“三全育人”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成长成才教育、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教育等,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方略,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更为丰富而全面的育人体系,“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积极主动发挥“育人”作用,其所作所为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全程育人”,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全程中贯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到育人时时都有。“全方位育人”,要求育人功效在横向上覆盖学生生活中的各个空间场所,在纵向上覆盖学生发展各阶段,实现育人处处都在。
(三)良好的学风有助于落实高校“三全育人”工作
良好的学风有助于“三全育人”在高校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效践行,并协同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因素、办学治校各方面要素,落实人才培养育人资源。推动全体教育工作者将育人成效看作工作重心和目标。通过创设良好的学风环境为“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支撑和环境保障。首先,良好的学风建设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三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科学完善的学风建设制度有利于高校有序开展“三全育人”工作,保障高校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最后,不同阶段的学风建设目标可以为“三全育人”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学风建设来解决高校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底蕴薄弱
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者组成。物质文化是指学校整体规划布局、教学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高校整体布局应合理划分功能区,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需。部分高校存在布局不合理,导致师生学习生活受限。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应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高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校区建设,不注重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设施,降低学生知识获取的效率和有效性。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建设应是学校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目前部分高校缺少实践基地或者只是挂名某实践基地,很少或没有组织学生开展基地实践教学,忽视实践学习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精神文化指的是学校历史文化的宣扬、学术讲座、学术资源等拓展方面。部分学校存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问题,不注重学术资源的购买和拓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术视野。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制度文化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更在于学校成员对其的认可和遵循。部分学生忽视规章制度的学习,知行不一不能将规章制度等落实到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之中。
(二)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有整体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策略,同时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制度之间不能有效衔接。高校学风制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制度构成的,各层次制度之间要相互结合协调。且制度框架内各个部门、参与对象必须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学风制度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系统和可操性的规则系统以及有效的保障系统,否则制度就失去权威性和约束作用。在高校学风制度体系完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与权利放在体系建设的首位。以学生为中心是学风制度体系建设的最根本原则。一方面,学风建设过程中学校在制定学风制度时,高校管理者不能从学生角度去分析高校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未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学校学风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准,学风制度体系构建如果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学风制度体系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三)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提出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包括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后勤辅助人员所组成的各层面的工作队伍。现高校一部分人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学生的学风问题应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等错误认识,认为学生学风建设纯粹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其他工作者关系甚微。但目前高校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人数多、班主任都是兼职,且每位学生需求不同,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繁冗,学风建设工作无法考核。部分任课教师教学中也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不能做到在厚植课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忽视教育教学,将重心和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漠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不注重有效干预学生培养其优良的学风。相当数量后勤服务人员认为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他们只需按要求做好后勤服务就可以了。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后勤工作者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培养意识,导致各环节分裂,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学生的学习目的由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等多因素组成。首先,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需要完成多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最终达到学习目的的重要基石。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脱离了家庭和中学严格的管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和经济独立,相对于应试性学习的中学生活,大学生活自由且丰富,缺乏自我约束就会导致对自己学业的热情减弱。部分高校存在小部分学生漠视学校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教育管理,触犯学校的校纪校规。其次,端正的学习态度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习态度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倾向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并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源于考上大学,当他们步入大学后,部分学生面对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专业缺乏学习积极性,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满足于考试及格,不考虑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运用,更少参加相关的实践锻炼。在经过四年大学的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勉强达到毕业要求,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出现不能完成学业拿不到学位学历证书的情况。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实现路径
(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校园良好育人环境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者组成,共同致力于学风建设的发展。首先,高校应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发挥各功能区对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作用。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建造有特色、能够承载本校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用建筑物凸显本校文化意蕴;及时更新和完善学校教学设施,紧跟时代潮流,采取学生更能接受的呈现方式传递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根据自身优势建设特色鲜明、操作性强、场地资源丰富的实践基地。其次,弘扬建校历史文化,举办学术讲座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自建立之时起就开始积淀属于本校的历史文化,经过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本校独特的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例如:设置校园文化角、利用多媒体专题式传播、社团活动展现等多种形式;同时,学校通过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到本校开展学术讲座,开拓学生眼界,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开发线上学术资源,满足学生对专业文化拓展的需求。最后增强学生制度文化认同感。通过向学生宣传制度文化,让学生理解、认同并付诸实践,进而贯彻落实学校制度。
(二)建立科学的学风制度体系
学风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创建,全方位培育。高校要做好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各方面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打通学风建设队伍、部门间的隔阂,让学风建设发挥出“1+1 ≥ 2”的效果。首先,充分整合学风建设各主体单位、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要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形成学风建设协同机制。纵向上构建学生、班级、二级学院、学工部四级联动机制,横向上加强与教务处、宣传部、组织部、团委、后勤处等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构建形成全员参与、各层级负责的学风建设体系,使学风建设工作实现系统化、专业化、高效化。其次,建立学风制度体系过程中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学风制度体系建设的主体,在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最后鉴于学风建设的普遍性、长期性,高校要认真研究学风建设的实际状况,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把已知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形成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相关制度体系,形成管长远、有实效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校应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建立一套符合师德规范并利于激励、考核、监督教师的制度。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各层面工作者应该加强协同联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等,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相互融合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导向作用。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对学生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而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其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育人,不仅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反思学习的目的、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学习,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应务实高效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引导
高校学风建设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保障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首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作为学风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必须正确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断激发自身内在学习动力,从而树立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其次,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板块建设。一是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二是积极开展高校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应当受到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有了健康的心态,学生就能积极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再者,加强学生学业管理。学业管理的重点是课堂管理和考核管理。一是,完善量化考核体系。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诚信考试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诚信考试,严于律己。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重大节(纪念)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通过日常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逐步形成诚信自律的优良考风。最后,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选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学生通过职业规划可以了解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为学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大理大学重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大理大学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YRKT2021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 太原科技大学, 2020.
[2]蒋明钊.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南方论刊,2021,(01):110-112.
[3]舍娜莉,梁芷铭.浅谈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06):38-39.
[4]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3):7-11.
[5] 叶喜民,张慧峰,金玲.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 2019, 36(11): 74-76.
[6]王志军.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8):43-44.
[7]刘海峰,张瑛洁,钟莉.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 (33):49-50.
[8]毛晓静.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0,37(3):107-110.
[9]武昭阳,邵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 382(12):217-218.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回香 张光映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