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晋城中院制定出台了《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诉前司法鉴定的指导意见(试行)》,推出了诉调对接“6+N”纠纷解决新模式,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市法院推开且效果良好。
什么是诉调对接“6+N”
诉调对接“6+N”是在诉前调解“六步法”的基础上,通过N种方式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接,形成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诉前调解“六步法”是指:“来有登记、走带介绍、过程指导、结果回复、经费保障、一案一卷”,具体而言,就是对起诉到人民法院且属于法院主管、管辖的案件,当事人愿意进行诉前调解且适宜进行诉前调解的,要进行立案预登记;登记后诉调对接工作室交法院内设调解工作室调解或委派相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人民法院进行跟踪、培训和指导;相关调解组织在案件调解完结后,无论调解是否能够达成协议,均要及时将调解情况回复诉调对接工作室;诉调对接工作室根据调解情况给付调解员一定报酬;诉调对接工作室要建立台账,并对诉前调解案件资料整理成卷,一案一卷,及时归档。N种诉调对接方式包括:诉前经各方当事人的同意进行诉前司法鉴定;人民法院对诉前调解协议效力进行司法确认;根据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对无争议事实和无争议调解方案的记载等。
为什么要推进诉调对接“6+N”
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市法院的案件受理数逐年增多,2013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5952件,2014年18329件,2015年25010件,2016年31189件。特别是2015年5月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案件量增长了将近70%。其中,晋城城区法院、阳城县法院案件受理数约6000件,全市6个基层法院中有4个基层法院案件量进入全省法院前20名。而全市法院首批入额法官只有181名,比改革前的304名法官减少了40%,阳城县法院平均1名员额法官办案数达到260件。 “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破解“案多人少”的难题,晋城中院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作为全市法院13项重点调研课题之一,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多地考察,形成了《晋城市两级法院关于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诉前司法鉴定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市法院一体推行诉调对接“6+N”纠纷解决新模式,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市推开。
诉调对接“6+N”效果凸显
晋城中院诉调对接工作创新模式虽然实施时间短,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实际效果。从今年5月1日实施 “6+N”纠纷解决新模式以来,全市法院已受理诉前调解案件164件,结案124件,正在诉前调解的40件。受理的诉前调解案件中,由法院内设调解工作室调解的147件,委派外部调解组织调解的17件。诉前调解已结案件中,达成和解协议的28件,达成调解协议转立案登记的39件(进入诉讼后全部以人民法院诉讼中出具调解书的方式结案),调解未达成协议转登记立案进入诉讼的42件,诉前调解案件全部立卷成册。从中院在基层法院专项督查的情况看,诉调对接工作虽然是一项新工作,但深受欢迎。比如阳城县法院的诉调工作流程比较规范,城区法院在委派保险行业协会调解方面亦有较好做法。
该项工作负责人表示,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过程中,人民法院要主动发挥好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贯彻落实,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制保障”,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同时要加大诉调对接工作宣传力度,在微信公众号、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诉讼服务大厅、官方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优势,大力宣传诉调对接工作的制度流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知道多元化纠纷解决的优势,愿意选择诉讼外方便快捷又有保障的纠纷解决方式解决纠纷,并妥善实现诉讼和非诉讼的有效衔接。
章大军 李先翠 郝文林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