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吕梁一家民营煤炭企业的老总改行了,煤矿生产经营的事交给下一代打理,自己则经常跑广东和上海等地,朋友圈不少是风险投资人。以前常年和煤炭打交道,对时下许多高新技术行业不够熟悉,他主要跟投做LP,每个项目投资额从数千万到数亿不等,投资方向包括生物医药、半导体等,不少是风口行业。自豪的是,所投公司已经有几户登陆资本市场,对风投来说,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为何要转型?他的想法是,煤炭行业起起落落,不能吊在一棵树上,还是要多几条腿走路。为何要南下,而不是在山西本地做风投?他的感受是,南方发达省份好项目多,专业人才多,上市等退出渠道也宽,投资成功概率更高。
这两年煤炭价格高位运行,一些煤炭企业家身价扶摇直上,不是多收了三五斗,而是以亿为单位。在多元化发展理念下,大量资金都在寻找非煤投资渠道,而不少企业家由于自身专业局限,不愿直接投资建厂,对风险投资特别是LP很感兴趣。大家都知道,我省要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要的是真金白银,为此急需大力发展本地风险投资基金,把民间资本特别是煤炭转型资本留住,让肥水流入自家田。
其实,省里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文章,比如多年前就设立了十几只省级政府引导基金,今年初提出设立首期规模3亿元—5亿元的省级天使投资基金,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省级推进企业上市倍增投资基金。除了政府出资,省里还希望大型国企出手,比如鼓励省属煤炭企业出资设立“两个转型”投资基金等等。政府和国企出资只是引导,目的是吸引社会资金纷纷跟进参与,共同做大基金盘子,为产业转型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撑。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基金发展得还不尽如人意,带动社会资本不够,设立初期提出的带动计划多数还没实现。为何政府基金对煤炭转型资本吸引力还不够强,不扎根本地而是孔雀东南飞?吕梁这位老总的看法应该说代表了一部分企业家的心态。一方面是好的项目较为稀缺,这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有体量有关。同时,基金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一些政府基金管理人员是从机关转行,专业素质还不能令人信服。另外,营商环境还需要继续加码。客观讲,这几年我省营商环境改善力度前所未有,“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等重大举措都体现了亲商安商富商的决心和态度,但基层一些地方因为领导班子更替出现的政策摇摆,仍然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经营风险。还有一个因素是,出现经济纠纷时民资权益能否得到有力维护,有的企业家显得信心不足。
破解上述难题,需要综合施策,需要相关部门单位做大量工作,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既需要与民营企业家加强互动提振信心,也需要民营企业家们的桑梓情怀。有一点是毫无疑问,招商引资既要重“外资”,更要重“内资”,一定要让家门口的民间资本愿意留守家乡,为我省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 王大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