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就是配合适当,谐调一致,互相关爱,团结合作,公平合理,权利平等,政通人和,和平共处。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传统,讲修身,和就是以和为贵;讲齐家,和就是团结和睦;讲治国,和就是政通人和。人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诣,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处世方式和治国之本。只有和谐,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早日绘就。怎样才能实现和谐呢?笔者认为,必须按照周恩来总理说的“互敬、互信、互学、互助、互爱、互让、互勉、互谅”八互去做,凝神聚力,克服功利心,戒躁戒急,用和谐推动形成真实、善良、美好的共识,才能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主义局面。
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庞大,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超过当今世界多数老年型国家,如何发挥老年人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呢?有人说:“老人不中用,干甚也不行。”这是一孔之见的错误观点,实际上各代老年人,都是饱经沧桑,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万宝全,他们是一本活字典,是一座图书馆,是一个人才库。他们处理问题一般没有官腔官调,大吼大叫,训词满口,狮吼虎啸的架势,而是从自己的人生阅历出发,多用生动的典型故事,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商量讨论等方法,效果极佳。因此古人说,“事情要好,需问三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赵孝成王不听蔺相如等三位老人劝说,错用赵括领兵,长平之战大败于秦,导致亡国。所以,老年人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巨大,不可忽视。只要充分利用,一定能起到航行橹、油盐醋、万能胶和擎天柱的作用。
老年人是家庭和谐的航行橹
俗语说,“家和万事兴”,无论是国家还是小民百姓,家中和谐便是幸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家庭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家长起主要作用,蜂有蜂王,家有家长,作为家庭长辈,几十年生儿育女,含辛茹苦,操持了这个家,经营了这个家,现在虽然荣升为爷爷奶奶,但仍然是家庭的长辈,看得远,想得细,有威信,有一言九鼎的地位,有双橹导航的作用。如有一户人家,养活了八个儿女,都已成家另过,但在养老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有的说:“一家一天轮流管饭”。有的说:“那不是等于让老人挨门讨饭吃吗?不行。”这个说“女养母,男养父。”那个说:“那不是制造人间天河吗?不中”。女的说:“养老是儿子的事。”儿子说:“法律规定男女都有养老义务。”真是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老俩口听后,一商量说:“我老俩口养活了你们八个人,难道你们八个人养活不了我们两个人吗?我们不离老窝,你们八人一轮十天,轮流来老屋做饭待奉,谁也不准讲价钱。”一声令下,争论平息,大家不折不扣执行,若有特殊情况,互相委托代之,生病住院共同负责。多年来不争不吵和和美美,得到了全村人的赞颂。
就是家庭情况复杂,只要是长辈光风霁月拔正航行,一家人就会心心相印,相濡以沫,和谐融洽,美玉无瑕。某市原统战部副部长的家庭情况就比较复杂,其老伴说:“我这个家是乱蛋石垒,老头是候的,儿子是就的,闺女是要的。”由于老人协调得好,一视同仁。特别是这个老伴宽宏大度,这是酿成生活美酒的蜜,是改善代际关系的润滑油,是吸引晚辈的吸铁石,是精神文明的添加剂。她在一切行动中,始终本着儿孙孝敬她不骄,儿孙起火她就笑,儿孙吵闹她和解,儿孙叫骂她不恼,儿孙有功她表彰,儿孙有错她疏导。理直气壮地对待每个人,不管那个人一迈进门槛就是喜气盈室,侃侃而谈,家长里短,又说又笑,欢声四溢,跟走进联欢会场一样,对哪个人都是关爱有加。因此,她动过三次大手术,儿孙左右不离。闺女媳妇精心照料,因此情绪好,康复快。闺女说:“妈,只要你想吃的东西,就是几百元一口,我也给你买。”媳妇说:“妈,你想去哪旅游都行,我来买单。”听,这话多暖人心,真是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啊,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都是老人导航好的成效。
老年人是亲朋和谐的调味品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群聚和矛盾。有一年寒冬,一人孤独去世没人问津,就是因为他没有一个亲朋好友。即使有亲朋而不和谐,也是祸患。某村有一家兄弟姐妹四人,因财产争执,生气打架,视为仇敌,其弟伤人触法被判刑。如果亲朋间发生矛盾,有水平高、有威望的长辈出面调停,不但能化险为夷,还能使亲友们经常处于和谐愉悦的气氛中。某村有个姓马的老人,办事公道为人正直,在附近三里五村很有点名气,亲朋中发生争执都要找他诉说,奇怪的是,无论多难的事,只要他出面调解,立马就能和好,大家都说,马老是饭莱里的油盐醋,无论什么饭菜,只要经过他的调和,就会色香味美好吃了。
老年人是邻里和谐的粘合剂
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邻里和谐。我小时候知道一个小山村居住着60来户人家,不但红白大事互相帮忙,就是平时谁家有个三灾八难,都要互相照顾。若有人出门,给邻居打个招乎就走,大门不关,二门不锁,搭晒、摆放的东西不动,鸡犬随便跑从没发生过鸡鸣狗盗之事。邻里们有事互帮,没事就聊天拉家常,和和睦睦,心情舒畅,社会凝聚力很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住进了楼房,却与世隔绝了。特别是城市高楼林立,本来毗邻而居,更有利于交往,相反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真是毗邻若天涯。有的连楼上楼下住的是谁都不晓得。甚至有的邻居被盗,被抢或被杀,都不知道,这实在于社会和谐很不吻合。如果在乡村或社区里,老年群体活跃起来,不仅社会治安好,而且气氛乐和融洽,生气勃勃,这样的乡村或社区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邻里和睦互相关爱。如有一退休老教师,人退休了,思想不退休,街坊邻居有什么困难他帮忙,有什么纠纷他去调解,经常到邻家、学校给青少年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只要他到哪里,老人小孩立马围一大圈,大家都叫他“和事佬”“吸铁石”。还有一老人,经常把村上干部、群众的好人好事或报刊上的重要事情编成快报写在黑板上,或打印分发,促使全村正气盎然。有些老人闲不住,经常打扫楼道,清除垃圾,谁家电线断了他去接,谁家下水不通他去修,互相争执他评说,促使全楼温馨团结,其乐融融。大家都说,这个老人是不招聘的勤杂工,不任命的楼长,不花钱的粘合剂。
老年人是社会和谐的擎天柱
社会和谐是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史以来就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尧、舜、禹时代,三个帝王不专制,不贪权,不谋私,官民一致,社会非常和谐,那就是人们说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孔子在《礼记》中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那种大同理想;孙中山提出实现世界大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革命老前辈在爬雪山、过草地、上井冈、守延安、打土豪、分田地的艰苦岁月里,官兵一致,军民和谐,有盐同咸,没盐同淡,和而不同,同舟共济,取得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领导人,大力发扬老一辈光荣传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服务群众,上下同心,共同努力,狠抓经济发展,摆脱了贫困帽子,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创造了世界奇迹,全国人民过上了前所未有小康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强身健体、文艺活动、兴趣爱好的愿望更加强烈,老年文体活动组织应运而生,而且非常活跃,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且增强了社会生活的政治氛围,更加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关怀,就是无声的命令,一时间从机关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到处对老年群体尊重有加,关爱备至,大大激发了老年群体的精神风貌,一个个意气风发,积极投身到社会发展的热潮中来发光发热。这样,就形成了新老干部心连心,上下团结一股劲的优良传统,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美好局面。
实践证明,老干部及老年群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捍卫者,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拥护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支持者。他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始终不渝,他们仍然是党的旗帜和社会主义的忠实卫士,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山西汾河一坝管理有限公司
赵希宽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