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如何给这些“毛细血管”注入金融活水,激活“神经末梢”的动力?本文以永和县为例,调查发现,全县个体工商户融资情况整体向好,但在贷款期限、成本、融资方式、配套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为此,本文从银行机构、地方政府和个体工商户自身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经营质态分化明显,融资环境差异性较大。总体上,个体工商户受其规模(规模小、船小好调头)、属性(本土经营、地缘优势)其融资渠道较多,可以通过银行信贷、亲友融资、民间融资等方式满足资金需求;拥有固定客户源、市场前景好、经营质态优的个体工商户,金融机构也积极支持。但主业不突出、经营管理欠缺、科技含量不足的小微民企,往往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也较为谨慎。
(二)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水平与融资需求仍不匹配,服务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在融资期限上,51.4%的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为1-3年,其中16.3%的个体工商户需求为3年以上。而商业银行为了防控风险,大多发放1年期以内短期流动资金贷款,53.6%的个体工商户获得的贷款期限集中在6个月至1年。二是在融资方式上,银行一般接受房产、财政性工资担保等,而34.3%的个体工商户认为在银行对抵押和担保要求过严,57.2%的企业希望获得纯信用贷款。三是在融资效率上,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识别手段相对落后,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多流程进行风险甄别。30.3%的个体户认为手续繁琐、贷款审批时间长。
(三)不良追责、人才队伍、银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服务的内生动力。一是尽职免责制度仍未完全落实。调查发现,尽管一些银行制定了尽职免责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因缺乏细则、标准不清等原因无法界定,或是虽然免了责,但不良导致的利润下降仍会影响员工绩效考核和收入。二是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人才欠缺。如辖内建行在编包括行长仅有8人,在设立以来主要着力于政府业务、小微企业的拓展,在个体工商户客户挖掘、行业周期特性、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都较为薄弱。三是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突出。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税务、水电费、社保等数据仍分散在相应的职能部门,银行分别对接获取的成本很高,对有效识别优质客户和判断客户风险存在一定障碍。多数个体工商户以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为主,内部产权界定不明晰,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银行对其信用、产权归属以及生产经营状况难以判断。
二、政策建议
(一)银行机构切实增强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提升金融服务的综合化水平。创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丰富产品期限和应用场景,满足不同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需求。二是提升金融服务的差异化水平。因“户”施策,针对传统行业企业,要加大对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推动向中高端迈进;针对轻资产企业,要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针对小而散的融资需求,要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度。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对于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民营企业融资给予拉动和促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发挥差别风险容忍度对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
(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健全配套机制。一是要建立风险补偿或分摊机制,以此缓解银行机构风险防控压力,提升积极性。二是构建银企互信的信用环境。加强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政府涉企公共信息集中整合,做好涉企信息公开化,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对抵押担保条件的依赖。三是坚决打击逃废债,完善金融案件处置绿色通道。及时将小贷、担保等地方金融组织业务数据及时纳入,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打造优质的区域信用环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珍惜商业信誉和信用记录。
(三)个体工商户强化自身建设。个体工商户要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合规合法发展,珍惜信誉,诚信经营。理性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坚持主业,做精做强,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内源融资能力,使自身成为合格融资者。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永和县支行
■ 王小平
【责任编辑 李佩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