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曙光煤矿综掘二队队长董育慎是个80后,1988年出生的他在煤矿已工作了12年。他的工作作风和他的名字一样,注重自我建设,工作谨小慎微。“谨小慎微”在很多人看来是个贬义词,但在以安全为第一要务的煤矿,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井下工作繁重而琐碎,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便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作为一队之长,董育慎不仅要操心产量、进度,更要操心安全。2019年至2021年,综掘二队先后完成1232运输巷、1232二切眼、1228运输巷、1228切眼、采区边界回风巷的掘进工作和1230运输巷维护工作。在掘进施工期间,董育慎密切关注工作面变化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质量不达标的,重来!设备带病作业的,检修!操作不合规程的,纠正!队员们很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觉得他小题大作,而他却说,小题大作总比流血流泪好!三年间,董育慎所带的综掘二队无重伤以上事故,未发生三级及以上非伤亡事故,实现安全生产1005天,成了全矿安全标杆队伍。
煤矿工作光有安全还不行,还要讲质量,董育慎再次发扬“谨小慎微”的精神,大到一台设备的安装摆放、一根电缆的悬挂;小到一只照明灯的安装、一副电缆勾的吊挂、一根钢绞线的安装,他都要求专人负责;对每一个托辊、每一个H架、每一个开关、每一个电铃、每一部绞车、每一台设备进行编号管理,绝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他还严格落实跟班制度,深入生产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监督指导标准化作业,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责令限期整改,对不合格的质量,坚决要求推倒重来,绝不姑息迁就,谁的环节出现问题,一定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在董育慎的严格管理下,综掘二队的工程质量在全矿数第一。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董育慎的座右铭。有一次,董育慎在巡查中发现,静压风水管中因杂质较多造成气动设备损坏,检修投入人工成本较大,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设备经常损坏,浪费资源;经常检修,浪费人力。如何才能改进,成了董育慎日夜思考的问题。不懂就查资料,资料上没有就到现场去研究,走着在想,坐着也在想,就连做梦都在想,妻子说他简直魔症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研究反复试验,董育慎发明了“风水分离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发明不仅降低了设备的损坏率,同时也大大节省了经济成本,该装置在山西焦煤汾西矿业“五小”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董育慎再接再厉,面对注油器造成严重浪费的问题,他买来专业书籍,对照问题逐字逐句“啃”,经常一看就是一天。找到问题的关键后,他兴冲冲地跑到井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里研究研究,那里改造改造。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发明出“便携式风压注油器”。这一发明不仅减少了油脂的浪费,还方便了职工检修。在2021年山西焦煤“五小”竞赛活动中,“便携式注油器”荣获了三等奖。
董育慎常说,我的队伍名字虽然叫“二队”,但工作却要跑第一,作为“兵头将尾”,他深知提高队伍素质的重要性。针对本队职工学历高低不一、年龄悬殊较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他因人施教,大力开展每日一题、应知应会、手指口述、风险预控和煤矿各类安全规程的学习,使职工自觉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除做好日常培训外,他还严格落实“师带徒”以及“岗位练兵”活动,使传、帮、带、学、干的氛围真正得以体现。他经常深入职工家中,谈心拉家常,积极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后顾之忧。董育慎所带的队伍,如一支素质优良的威武之师,指哪打哪,工作热情异常高涨,综掘二队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基层队长,董育慎脚踏实地,时刻发扬“谨小慎微”的精神,在百里煤海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煤矿工人的人生价值。毛凯斌
【责任编辑: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