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原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近日来,记者看到,夜色下的省城越“夜”越美丽,不管是老巷子里的小吃街,还是大型综合商业广场,一到夜晚,太原的“夜经济”准时“上线”,“夜经济”“烟火气”又燃起来,为锦绣太原构筑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是人间烟火气
点亮龙城“夜经济”
5月3日,华灯初上之时,在太原和平北路玉门河公园和太原彭西二巷,销售水果、售卖服饰和烤地瓜的摊位也逐渐多了起来,各种叫卖声充斥着人们的听觉神经。在太原柳巷商圈,卖场内的广播播放温馨提示的同时,商家们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5月4日,在太原观澜夜市,霓虹灯下,游人如织,在夜市广场中央的桌椅前,前来吃小吃的人们又如往常一样惬意放松。
“五一”期间,记者沿着汾河公园两岸的滨河东西路看到,几座大桥和高层建筑流光溢彩、交相辉映,汾河两岸的夜色被点缀得格外美丽。在太原食品街上,灯影绰绰、酸甜苦辣咸,五步一首诗、十步一个味道,“太原食品街”已经成为外地游客来并旅游的必备“打卡点”之一。同样,位于太原长风商务区的“国贸第六馆”,时尚又大气的建筑风格搭配充满自身风格的灯光,人们或驻足欣赏,或合影留念,或嬉笑玩闹;在柳巷步行街,摊位上的美食、文创艺术品、潮玩好物、服饰饰品、创意手作、书籍动漫、日用百货等令人目不暇接,为夜生活的文化消费增添了很多乐趣……
夜经济带来的是幸福生活的烟火气,呈现的是城市文化的独特底蕴。
“色香味俱全”
带火消费聚人气
太原有口碑又有品质的“夜食圈”很多,比如食品街、中正天街、万象城等,这些“夜食圈”用一波波美食“拴”住了人们的胃。
明清风格的老街建筑,青瓦朱漆下,是川流不息的人群。每至夜色初起,整条街红灯高挂、食香满路。懿曲社、六味斋、晋韵楼、雪山冷饮、杏花村、双合成……你熟悉的太原“标签”在这里应有尽有。做工考究、纹路优美的地板上,“酸甜苦辣”几个篆体字串起整条街。除唯美的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太原食品街的旅游元素也越来越丰富。茶楼、饭店、小吃店满目皆是,形成了独具特色又包罗万象的饮食集中地,也成为龙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太原的夜经济早有端倪,火车站附近有位卖煮方便面的老师傅,就在深夜为人们提供一碗热乎乎的方便面,一度成为网红。”太原市烹饪餐饮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
除了传统的宵夜摊点外,近日来,太原夜间不打烊甚至24小时营业的商业业态越来越多。家住太原前北屯路的姚女士是一位医生,经常倒夜班,以前凌晨下班,经常担心买不到东西,现在随时随地能在24小时便利店里买到日常所需的东西。
“景区+商场”
推动“活力夜经济”
随着夜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线下实体商业带来了机遇,在消费升级和年轻一代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的背景下,夜间消费成为现在年轻人的主力消费。而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购物中心每天晚上18至22时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1/2,预计在2022年,夜经济的规模将达到42万亿,夜间经济已经成为了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今年,太原市晋源区健康北街的“旭龙·晋阳集市”盛装启幕。五一过后,这里的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轻文旅商业综合体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包括新概念超市、美食街、精品门店和儿童游乐区等多种业态又重新涌现,为附近20万余居民提供便捷实惠、舒适温馨的一站式购物用餐体验。就在今年的“五一”期间,这里诸如今度烘焙、唐久便利、双合成、九牛牧场等知名品牌又如同往日一样,夜色中灯火辉煌。
刚刚过去的“五一”,太原古县城以十字街为主的300多家商户夜间开门营业。太原古县城还展开形式多样的购物、餐饮、文化、休闲等夜间酬宾促销活动,鼓励各门店延长营业时间,以此来激发夜间消费。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之城,太原古县城搭建“晋阳雅集”,为游客还原了中国古代传统市集文化。
据统计,这个“五一”假期,太原古县城接待游客9.3万人次,其中60%的游客选择夜间进入太原古县城,宠物、咖啡、精酿、手作、花艺、美食,还有各类手作产品以及Live演出,太原古县城夜经济不只是购物、餐饮、音乐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复合场景体验的全新升级,将不同业态进行有机整合,提供新型社交空间。
在省社科院研究员侯晓斌认为,夜经济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生活,其经济的繁荣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重要标志,既能营造丰富的城市生活氛围,又可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在满足并刺激城市餐饮、购物、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领域的消费需求的同时,更应该扩大城市内需,更好地推动相关行业的成长,让夜经济越“夜”越美丽,让太原“夜经济”“烟火气”更加浓厚浓郁。(本报记者 阎建军 实习生 张雅荣)
【责任编辑 王大元】

